海外傳播日常困惑 | 品牌的國內動態,能做海外傳播嗎?
在和一些企業的海外傳播團隊溝通過程中,我們時常會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產品現在并沒有在海外市場鋪開,所以海外的動態其實很少,但我們在國內動態還蠻多的,這些內容,能做海外傳播嗎?”
有無在海外市場的動態,當然是做不做海外傳播一個很重要的考量;但品牌做不做海外傳播,還有更多的考慮。我們可以從幾個問題來反向思考操作的標準。
1、我所在的行業,是否是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度較高的行業?
彭博社亞太特寫總編輯Alyssa McDonald
在2019年美通社的新傳播年度論壇上,彭博社亞太特寫總編輯Alyssa McDonald在發言中說到,“Be confident that China is still one of the world’s biggest stories. International media want to know what’s happening in Chinese business。”(請相信中國依舊是世界上最大的故事之一。國際媒體們想知道中國商界發生的事情。)
中國發展成就顯著,海外主流媒體熱衷關注中國并發表評論,而任何行業媒體,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重要的區域市場,也只會越來越重視,包括來自這個市場的行業消息。在行業媒體眼里,行業是第一關聯點,之后才是其他。中國的一些新能源汽車品牌,并沒有開始在海外銷售,但也不影響海外的新能源汽車媒體們,始終對這些中國品牌的重要動態,保持著關注。
2、我的業務所處的領域,是否是非常小眾且細分的?
對于相關業務小眾且細分的企業來說,要通過“突破行業限制”以求在更大的受眾群體里形成認知,難度會比“突破地域限制”更高。所以,當企業相關的業務是相對小眾且細分的,哪怕尚未在海外開展業務,都應該考慮把企業的聲量擴大到其他區域的市場。
也因為領域小眾,內容本身就是篩選器,相關內容突破區域限制,傳播出去并留存于網絡端,也會很容易成為相關信息需求者的目標。如此一來,一旦有響應,無論來自哪里,都極有可能是與業務高度關聯的個人或組織。
3、我是否有觸及更多投資人的需求?
對于很多初創型企業來說,將公司重要的財務及其重要節點進度信息通過專業的財經媒體及財經終端,及時傳遞給投資人及世界各地的潛在投資人,是與公司未來發展息息相關的操作。
所以,如果公司在吸引投資人關注這個事情上并不想設限的話,重要的信息披露,除了覆蓋中文的傳播渠道,也不妨考慮覆蓋一下海外渠道,加強海外投資人對公司的了解和認知。
并且,“創業”本身也是很多媒體愿意關注的話題。一些海外媒體的記者或專欄作者,會直接在自己相關介紹里的“關注話題”中,直接寫上“start-up”(初創企業)。因為,不同的、新鮮的創業故事,通常也是投資人(也是這些媒體們的重要讀者)所關心的。
4、我是否堅決不做海外市場?
從當今世界的發展態勢來看,堅決不做海外市場并且執行到底的中國品牌,大概不會有很多。從長期發展考慮,只停留在某一個區域市場,是一個較少被使用的策略。
所以,如果對于“開拓海外市場”這個事情,并不是持完全否定的態度,那么“海外傳播”可以考慮作為比重可浮動的一部分,加進企業整體的對外傳播計劃中,堅持長期主義,重心放在內容上,細水長流。
||| 結語
綜藝節目《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二季的選手王驍曾經發微博談及他在海外留學時的經歷:“留學的時候,教授邀請我擔任了兩門課程的Guest Speaker。一次是以中國視角向斯坦福國際關系專業的本科生介紹南海爭端。另一次是向斯坦福法學院和環境學院的研究生分享中國遠洋漁業的法律政策,以及關于減少違法捕撈的改革措施。對于這些問題,外國教授和學生都很感興趣。但是很多呈現中國主張的材料都是中文書寫的,因為語言的差異,他們很難獲得第一手的信息。正是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性,容易產生誤解。”
有時,我們會覺得,中國企業發生在中國的事情,跟海外受眾也沒什么關系,好像也不怎么被關注,因為“沒見他們有多少報道啊”,但卻沒想過,報道得少,也有可能,是因為這些海外媒體,其實并沒有收到多少來自中國企業的第一手信息;又或者,在新聞點的選擇上,他們未找到合適的關聯點而我們也未很好地提供。
因此,當企業考慮海外傳播的內容時,不妨從全球概念出發。在這樣的思考角度下,前文提出的問題,也便有了非常清晰的答案:無論我在什么行業里,我都是這個行業全球市場里的一部分;而這個“一部分”在中國市場的動態,也屬于這個行業全球市場里的一個動態,也有可能成為那只扇動了翅膀的蝴蝶。
本文作者:美通社高級海外傳播策略顧問黃玟
原創文章,作者:美通說傳播,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sjzhexin.cn/blog/archives/2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