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飯桌上的家常土豆絲,到快餐店里誘人的薯條,都離不開馬鈴薯黃澄澄、沉甸甸的身影。2015年以來,在國家推進馬鈴薯主食化戰略的背景下,中國馬鈴薯作物種植規模有所增長,更成為了不少地區重要的農業支柱產業,全國種植面積已達9000萬畝。
在陜西榆林市,近幾年內當地馬鈴薯產業快速走向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農場發展,2020年榆林市馬鈴薯種植面積為253.8萬畝,總產鮮薯300萬噸,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效應顯著。但伴隨著品種的變化、規模化生產導致輪作倒茬、種薯的調運等因素,導致馬鈴薯地上葉部病害與地下線蟲等病蟲害的侵害不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各地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
7月24日,拜耳作物科學舉辦的拜耳更多馬鈴薯技術論壇來到陜西榆林,為資深的行業專家提供了“傳道授業”的優質平臺,通過知識講座、解決方案和田間實地觀摩等多個環節,為廣大馬鈴薯種植者、生產和加工企業帶來一堂深入的病害防治和增收保質分享。
地上板塊:拜耳方案全面治理三類葉部病害
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系吳學宏教授介紹,馬鈴薯在保障糧食安全和改善居民健康水平等方面具有高價值,馬鈴薯的病蟲害防治應著眼于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尤其是積極做好重點病害的預測預報,做到未雨綢繆、及時防治。葉斑病是中國馬鈴薯上最主要的葉部病害,但尚未得到充分認識。目前,對于常見的馬鈴薯早疫病、褐斑病及葉斑病等病害,最重要的方法依然是利用化學殺菌劑來進行有效的控制。在這方面,拜耳拿敵穩、露娜森是典型的兩款針對早疫病的復配制劑。
面對馬鈴薯受到的這些病蟲害威脅,量身定制的拜耳更多馬鈴薯作物解決方案應運而生,猶如一張全程、全面呵護作物健康的“防護傘”。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市場開發總監任璐在會議上談到,針對地上病害板塊,拜耳露娜森可以有效防控早疫病,調節植株長勢、促進作物健康;通過探索性試驗表明,露娜森對葉斑、褐斑病害也有突出的防效;拜耳暢銷15年的銀法利則能夠有效防治晚疫病,在生長期和采收后實現安全防護。
拜耳作物科學馬鈴薯和蔬菜策略負責人Albert Schirring也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分享了全球馬鈴薯葉斑病害的趨勢和防治策略。他指出,一方面,保障田塊中的水分和養分的充分供給,可以減少馬鈴薯不良狀況的影響;另一方面,宜在花期未看到病癥的情況下就使用露娜森,以防治由多種病原菌導致的早疫病等病害,有效實現高產。
地下板塊:病害防治與作物健康相得益彰
除了一目了然的地上病害,地下病害板塊的防治同樣是馬鈴薯植保的關鍵環節。以近年來發展迅速的馬鈴薯腐爛莖線蟲為例,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彭德良研究員指出,探索性試驗研究發現,在腐爛莖線蟲的預防上,拜耳殺線蟲劑路富達拌種或浸種效果明顯。拜耳任璐也談到,針對馬鈴薯的地上病害板塊,通過阿馬士,可以有效防治黑痣病和瘡痂病等病害,實現出苗早,苗勢壯;配合微生物菌劑劑卓潤,可以實現根系發達、長勢優異、結薯均勻、提高產量等良好效果。(美通社,2021年7月26日陜西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