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隱血測試(Faecal immunochemical test)是常用的大腸癌篩查工具,但在偵測早期大腸癌的靈敏度只有約50%,更不能夠偵測大腸瘜肉。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首創透過檢測糞便的細菌基因(M3)偵測大腸癌。研究團隊透過分析逾1,100名癌癥患者的宏基因大數據,成功研發這項非入侵性的檢測方法,其靈敏度可達94%,媲美大腸鏡檢查。有關檢測技術更擴展至偵測瘜肉復發,靈敏度亦超過90%,是首個可準確檢測瘜肉復發的非入侵性測試。M3技術不但可精準找出大腸癌及大腸瘜肉患者,讓他們及早接受大腸鏡治療;同時亦減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檢查(如大腸鏡)所產生的潛在風險,減低醫療系統的負荷。有關利用M3基因檢測大腸癌的研究結果,已于國際醫學期刊《Gut》發表。
根據香港癌癥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香港2010至2017年間的大腸癌患者中,第一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達96%,相對第四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不足10%。數字反映及早確診及接受治療,能大大提升大腸癌病人的存活率。事實上,大部份大腸癌都是由瘜肉演變而成,若能在瘜肉生長階段及早將之切除,更可防止演變成癌癥。
目前大腸癌的檢查方法有兩大缺點:第一、大便隱血測試并不能準確偵測早期大腸癌——其靈敏度只有約50%,并有嚴重假陰性的漏洞;第二、大腸瘜肉患者有復發風險,但由于沒有方法預測瘜肉復發,因此患者需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不單令患者“聞鏡色變”,亦令大腸鏡檢查工作百上加斤,醫療系統不勝負荷。
中大醫學院科研團隊利用了宏基因大數據,識別出一組共四種特定細菌基因(名為M3),能有效作出非入侵性的大腸癌檢測。團隊分析逾1,100名研究參加者的糞便樣本,當中包括大腸癌或大腸瘜肉患者。結果顯示,相關細菌基因(M3)識別大腸癌患者的靈敏度高達94%,可以媲美大腸鏡;而同屬非入侵性篩查工具的“大便隱血測試”,在偵測早期大腸癌和大腸瘜肉分別只有約50%和不足10%的靈敏度。
研究團隊進一步將技術擴展至偵測大腸瘜肉復發。他們跟進了200多名曾在5年內切除大腸瘜肉的人士,發現有瘜肉復發的患者的糞便樣本相關細菌基因(M3)水平較沒有復發的患者高。結果證實,利用M3偵測大腸瘜肉復發的靈敏度超過90%,解決了現時“大便隱血測試”未能有效偵測瘜肉復發的局限,能更精準找出需接受大腸鏡檢查的高危患者,減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檢查(如大腸鏡)所產生的潛在風險。
(美通社,2021年7月28日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