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第四屆零廢棄日“減量低碳輕生活”公眾倡導活動成功舉行。本屆零廢棄日由萬科公益基金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零萌公益三方聯合發起并主辦,旨在通過組織系列公益活動,號召人們積極行動起來,響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減少資源浪費,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垃圾產生,踐行零廢棄可持續生活方式。
活動當天發布了《Z世代零廢棄生活報告》。報告由萬科公益基金會發起,聯合麒麟共益(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開展調研和撰寫,通過3201個觀點,9個故事,1份指南,以生動有趣的內容全方位展現了年輕人的零廢棄態度。
Z是Zero的首字母,在報告里被賦予了零廢棄的涵義。報告所定義的Z世代是指所有關注、愿意嘗試及正在踐行零廢棄生活方式的年輕人。制定本報告的初衷,是希望將零廢棄與當下年輕人追求輕生活、輕健康理念的生活趨勢相結合來進行研究,從這些敢于嘗試,行在實處,引領潮流的年輕人身上,可以看見可持續的未來,也希望通過他們,帶動更多人邁出零廢棄生活的第一步。
該報告遵循KAP(Knowledge認知-Attitude態度-Practice行為)的研究范式,分為定量研究的問卷調查和定性研究的個體訪談兩部分。實際收到3201份有效問卷,覆蓋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四大城市20-34歲之間的人群。
Z世代新青年群像
報告從認知、態度和行為三個維度觀察年輕人的零廢棄現狀,最終形成了五種不同的群體畫像。“身體力行實干派”無論是在認知上,態度上,還是行動上,都是毋庸置疑的零廢棄達人;“積極倡導潛力股”雖然尚未開展實際行動,但無論在認知上還是環境態度上,都十分關注零廢棄;“省錢新貴行動派”是主流人群,相比零廢棄概念,他們更在意如何節儉;“概念宣傳理論派”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但在環境關心程度和實踐上略微遜色;“感同身受夢想家”則主要呈現了對環境有著高關心程度,但認知和行為都不高的群體。
洞察時刻
調查發現,提到零廢棄,有54%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光盤行動”,其次是綠色出行、不產生垃圾、少買東西,可見大家更容易將“零廢棄”與日常生活和消費相關聯。僅有20%以下的人表示會聯想到堆肥、碳中和、極簡生活、碳足跡等相對專業的詞匯,這也說明這些專業度較高的零廢棄行為或詞匯,還不被人所熟知。但事實上,零廢棄生活正是邁向低碳生活的方式之一。
報告數據顯示,我們產生垃圾的速度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快,超過57%的人認為,每人每周產生的垃圾低于5千克,而實際上,以北京為例平均每人每周約產生的生活垃圾約8.4千克;相比減少購買和重復使用,超過66%的人認為應當優先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融入零廢棄的考量;80%以上的人購買過二手物品,便宜經濟是他們考慮的首要因素,衛生情況是他們的首要擔憂;85%的年輕人都認同“重復使用”與“回收利用”是有區別的,但其中超過51%的被調查者并不知道兩者區別在哪里。(美通社,2021年8月23日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