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和中風(腦卒中)是全球范圍內致死率極高的兩種疾病。在中國,心血管病的發病率與致死率高居榜首,2019年農村、城市心血管病分別占死因的46.74%和44.26%,即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全國的腦卒中患者約1300萬,其中每年新發180萬人。這兩種疾病多發于高危人群中,常常是突然發作,沒有明顯預警,發作的原因多是由體內的血塊阻礙了血液流向心臟而引起的。然而,早在心臟病或中風發生之前,血液就會開始發生細微的變化。這通常體現為血流受到干擾,導致血液凝結和引發炎癥,從而阻塞血管。
目前,科學家們正在研發一種微型生物醫學檢測裝置,可以在心臟病或中風發生之前檢測到這些細微的血小板變化。領導這一研發的正是悉尼大學工程系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居理寧博士。該團隊的最新研究論文《用于血小板-白細胞相互作用三維建模的微流控柱方法》已發表于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期刊上。這一探測原理是通過針刺檢測從手指上采集血樣,隨后將樣本信息通過外部操作系統進行處理,分析血小板凝結和白細胞炎癥反應情況。(美通社,2022年6月28日澳大利亞悉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