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羅永浩終于端出來了自己以及團隊兩年來的成果—T1,從產品的發布會來看,錘子手機的做工可謂是下了一番功夫,頗具有工匠精神。同時,媒體對錘子手機的褒貶不一,質疑者有之,眼前一亮者有之。個人覺得老羅一路走來因為自己英語老師的背景而一直被罵多少對他有點不應該,但老羅硬是交出來了這樣的作品,且不評價手機的好與壞,這一路上的堅持也應該收獲屬于他的掌聲,從市場的反應來看,T1的表現也會堵上那些戴上有色眼鏡看人的一些人或者媒體。
錘子手機的發布會也讓我想起來了雷軍小米手機的發布會,“高通驍龍、索尼堆棧式攝像頭、康寧大猩猩玻璃……”這一系列的字眼,聽起來讓人無比的激動,因為這些代表著電子產品的頂級配置,因為這些代表著發燒的娛樂和生活應用,可是總有那么一瞬會讓我們無比的冷靜,我們似乎想找尋一點中國元素,奧對了那就是富士康和順豐,當然這里并不是說富士康和順豐不夠優秀,而是我們為中國的科技而感到壓力。雖然小米和錘子都有自己基于android深刻定制的操作系統,那些說白了只是借別人的開源軟件拿來發揮發揮,所以我們從手機就可以看出中國的科技實力該有多軟,事實也證明我們很多的技術都只是在應用層,而核心技術都掌握在所謂的老外手中。不僅手機,我們的PC、Pad等等一切高大上的電子產品核心芯片都是國外的,而國內的芯片則是山寨、低端的代名詞,而我們擅長的則是制造、集成,涉及底層核心的芯片的產業從來沒有“硬”起來。
當然,有些人看到上面的觀點只是輕蔑一笑,他們會說,英國在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我們在干什么?計算機在美國形成發展的時候,中國人可曾聽說過,而對于互聯網中國也只是趕上了次末班車,所以芯片什么的產業不發達也很正常啊!對于這種觀點,我覺得沒有什么錯誤,但這也正是華為讓人們佩服的地方,華為作為國人的驕傲,主要原因就是華為人的承擔精神,任正非當年正是看到中國的交換機市場“七國八制”才下定決心不管再苦再難做中國自己的東西,華為人就是憑借著這種不為困難如險峰的精神,克服困難,我們可以落后,但我們不能沒有揚眉吐氣的信心,中國當今市場環境也是那里掙錢擠那里,像華為這樣敢于攻堅克難的企業太少,這樣中國的科技怎么能硬起來?
中國科技的渴望強盛之路為什么是物聯網?是的,中國政府也知道我們錯過了計算機和互聯網的革命和爆發時期,我們的科技處處受制于人,特別是高科技領域,所以政府的高層也在等待和尋找一個時機,就像賽跑時需要一個彎道來趕超別人一樣,最后,物聯網成為了這個彎道。這也就是為什么在物聯網的出現之際,政府就表現出不一樣的興趣,這就是政府希望可以通過積極引導物聯網的發展以其在物聯網帶來的這場科技革命中有所建樹,使中國在高科技領域通過這場趕超有所發言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物聯網在政府的引導下也的確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甚至很多的國外媒體都評價中國政府對物聯網的”濃厚興趣”。但這并不是像一些觀點說的中國的物聯網技術已經位居世界前列,只是我們寄予了物聯網很大的希望,真正要走的路才剛剛開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