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制造”曾經也很“山寨”
德國是19世紀工業革命的后起之秀,由于煤的儲量極高,迅速在工業時代趕上了英國的發展步伐。然而這種僅僅依靠資源,而缺乏核心技術的發展模式,很快觸礁了。這與今天中國的情況很相似。
1873年,一位德國設計師寫了一封公開信痛陳德國陳品之劣。這刺激了整個德國工業界。在找到標準化這個方法后,德國人開始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技術效率。
1918年三月,德國工業標準化委員會,制定發布了第一個德國工業標準“錐形銷”。至今為止,德國人發布了2.5萬個標準,稱為“DIN標準”。每年大約制定1500個標準,這些標準成了德國產品的品質保證。DIN制定的標準幾乎涉及到建筑工程,采礦、衛生、消防、運輸等各個領域。其中80%以上已為歐洲各國所采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歐洲的一些國家特別是英國,堅持要德國人在他們的產品上注明“德國制造”的字樣。它們的初衷是帶有侮辱色彩的懲罰。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后,人們發現凡是印上了“德國制造”的商品,都賣得特別好。后來,“德國制造”就成了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很多人覺得德國人太嚴謹了,認真到可怕的地步,就像他們堅持說世界上語法最復雜和嚴格的語言,非常的呆板。但是這正是“德國制造”的成功之處。
拘泥刻板成就了德國經濟
處于歐洲中部的德國,長期以后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長期憂患意識的影響下,德國人形成了善于思考、踏實的嚴謹作風。這貌似拘泥刻板的作風,恰恰是德國經濟能一枝獨秀的堅強基石。
在德國,人們以服從命令、遵紀守法為最高倫理原則,曾經有一個笑話,說半夜12點,看見紅燈還停車的,全世界只有德國人。但照章辦事,缺乏靈活性和主動性,并沒有阻礙德國經濟發展。
德國人做事是有板有眼的,不來俗套。有人說,在德國,兩個中小企業首次談生意,如果有一家企業見面就大談報價,那么這樁生意多半會告吹。德國人辦企業,從來不會圖一時之快,他們寧愿速度慢點,也要把產品的質量弄上去。
在歐洲有一個笑話:德國人生下來就是為了生產制造機器,法國人生下來以后就是為了愛情,意大利人生下來以后,就是為了唱歌劇,中國人生下來就是為了第二代。
德國人嚴謹的作風跟戰爭有很大的關系。戰爭需要制造很多的槍炮。這個要求非常準確,所以在這些方面,他們特別地注意很細微的制造。
歐元區的最大得益者
盡管歐債危機,鬧得歐元區各國人心惶惶,但德國經濟卻被西方媒體稱為一枝獨秀。2011年上半年,德國出口增長高達14.7%,加上其歷年控制在2%以內的通脹水平,顯示德國經濟仍然是歐元區,最為健康的國家。而其對歐元區債務危機的態度,也是最為積極和堅決的。
其實,德國通過歐元聯盟(歐元俱樂部),占了很大便宜。本來德國馬克(匯率)很高的,希臘匯率很低。現在通過歐元把它拉平了。德國人的工資,每個月拿3000歐元,希臘的工資同樣的情況下,那相差太遠了。德國是一個工業國家,希臘是農業國家。希臘是的生產價值遠遠比不上德國。所以德國經濟現在一枝獨秀,是從這方面來的。
可控的社會市場經濟
德國實行社會市場經濟制度,這意味著:國家保證經濟行動的自由,但也致力于社會均衡。正是基于這個戰后由當時的經濟部長路德維希·艾哈德推行的方案,德國甚至在經濟困難時期也是一個有著高度社會和平的國家,這從它的勞工沖突極少中可見一斑。集體勞動法通過制度化的沖突調節機制,確定了工會與雇主之間的社會伙伴關系。
從國際比較來看,稅費造成的負擔低于平均水平。對于收入和盈利,德國征收的稅與其經濟實力相比,是歐洲工業國家中最低的
創新讓德國"挺過"危機
盡管爆發了經濟危機,德國企業在2008年把它們的研發支出超平均水平地提高了9%(全球5.7%)。根據博思公司(booz & co.)的一份研究報告,德國由此捍衛了其作為歐洲領先的研究區位的地位。
德國制定了“高科技發展的戰略”和“新的創新方案”,還體現在加大了對科研的投入,并為企業創新分憂解難。此外德國還設立了獨立的“研究和創新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會的任務是,就研究創新和經濟增長的問題每年向聯邦政府遞交一份研究報告。
(財經中國/嚴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