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FIRST青年電影展閉幕式,演員海清在臺上感嘆“中年女演員無戲可拍”,希望臺下的導演制片人看到自己和女性同行們。
女演員是如此,普通的職業女性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女性在領導力發展方面亦呈上升趨勢。據有關數據顯示,全球女性高管比例已連續十年持續攀升。女性憑借專業知識、協調性、溝通能力等方面正在越來越多的領域里實現“逆襲”,她們有能力與男性平起平坐,甚至在很多方面做得更為出色。
但成功的女性注定要承受更大的壓力,實際上,所有的職場人士,不分男女,都容易陷入思維定勢,也就是習慣的陷阱中去而不能自拔。能否發現它們,進而做出改變,決定著我們能否走出現狀,邁上下一個臺階。
世界杰出的女性領導力專家薩莉·海格森(Sally Helgesen),在女性領導力訓練上有著長達25年的執教經驗,曾為來自微軟、IBM、強生、世界銀行等知名企業進行領導力訓練,她在《身為職場女性》一書中提出,女性把一些天生的思維習慣和生活中的行為模式帶入職場,往往會陷入“進階困窘”。
一、不愿提及自己的貢獻
薩莉采訪過很多成功女性,她們來自于會計、法律、顧問、投資等各個領域,當問到年輕的職場女性在哪方面稍有不足時,她們給出了一致的觀點。
“她們似乎從來不在意自己的成功。”
“她們總是比自己的男同事更為努力,但卻很少言及自己的功勞,尤其是在面對上一級領導的時候。”
在今天這個世界我們發現,不愿提及自己的功勞似乎是任何行業、任何位置的職場女性的共同習慣。
當被問到原因時,女性給出的答案多種多樣,但這其中有兩點是經常被提及的:“如果我需要吹噓自己才能引起別人的重視,那我寧可被忽視。我不想當那種人。”以及“我覺得公道自在人心,如果我真的做得好,不用我說,別人也會注意到的。”
但這么做會帶來兩個主要的問題:
第一,樹立一個反面典型,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變成“那個人”的樣子,這會讓你的想法變得極端。
第二,勤懇工作且“深藏功與名”讓你從道德層面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尤其是和那些習慣于表揚自己的人相比。
欣欣是一家廣受贊譽的藝術基金會的執行總監。作為家里的長女,她被要求時刻考慮到別人的需要。她也把這種習慣當成一種美德。但最近她突然意識到,正是這種多年來被當成美德的習慣讓她不愿意過多地提及自己的功勞,從而很難讓別人注意到自己的價值。
前不久欣欣參與策劃了一場備受矚目的慈善盛典。這場盛典吸引了整個城市的重要人物,她因此籌集到了比預期高出兩倍的善款。
慈善盛典過后的第二天,當地一家媒體采訪了欣欣,問她此次盛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欣欣毫不猶豫地夸贊了自己的搭檔李鵬,感謝他帶來了優秀的贊助人。同時她也夸贊了團隊中的每一個人,表揚他們的計劃周密,能夠讓這么多優秀的人物歡聚一堂,使得本次盛典圓滿成功。
第三天,當采訪的文章發布的時候,欣欣仿佛遭到了當頭一棒。采訪她的記者也采訪了李鵬,但他對此次盛典的評價與欣欣完全相反。
“我簡直不敢相信。”她說,“他幾乎一個字都沒提到我。他把所有的功勞都歸到了自己頭上,并借此機會大大宣傳了自己和他所效力的組織。我也花費了很多時間來幫助他,但他卻把這些幫助從功勞簿上完全抹去了。現在整個城市的人都祝賀他,而完全意識不到我的存在。我曾認為我們之間的友誼至高無上,但現在看來,這只是我的一廂情愿。我真想不到他是這樣一個自私自利的人。”
美國杰出的領導力教練馬歇爾指出,很多人行為模式的動因都是符合“相關群體”(referent group)的期待。這個詞最開始是由已故的“多樣化管理”先驅——羅斯福·托馬斯提出來的。它指的是人們的行為模式總是受到所在群體的影響,即個人總是想表現出周圍人所期待的樣子。
如果你覺得談起自己的功勞是一件錯事,那很有可能是受了周圍人的影響,比如其他女同事、之前的一個老板、特定的文化環境、你的家教……如果你周圍有人認為這么做是錯的,那么你也會不自覺地這么想。
這么做產生的不良后果就是你總把違背他人的期待當成犯罪,即使有時基于你的專業判斷而需要否認他人的錯誤見解時,你也會畏縮不前。但請你設想一下,假如一個女人到了70歲、80歲,甚至90歲的時候,還在不斷努力地符合他人期待的話,今天世界上就沒有女人能夠進入管理層了。
在我看來,我們真正的問題是要為自己發聲!
沒人要求你自吹自擂,但把自己的功勞與價值無限度地縮小并不會讓你得到任何好處,對于所有女人都是。
二、總想取悅別人
很多人都想做“好人”,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但在職場上,總想著如何以滿足別人的愿望為先,盡量減少沖突和爭執,這種習慣會讓你逐漸喪失判斷能力。
你的這種弱點,也給了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你的機會,因為他們知道你不喜歡讓別人失望。
由于太在意別人的心情和想法,你的權威也會逐漸喪失。
你最終會成為辦公室里最好搞定的那個人。因為總有這樣或那樣的額外工作需求來絆住你,隨著時間推移,連你也會忘記自己的工作目標是什么。
為什么是女性?
的確也會有小部分男性深陷于“無私奉獻”中難以自拔,但絕大多數仍然是女性。原因有很多。
不管在家里還是在學校,女性在成長過程中一直會被灌輸,一個好女孩的標準就是善解人意、貼心、樂于助人等。進入職場后,大多數底層或中層職場女性仍舊在扮演“打下手”的角色。你的工作能力似乎與能否幫上別的同事直接掛鉤。
取悅別人時,女人天性中的包容與慈愛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人類在數百萬年的進化中一直需要的力量,沒有哪個家庭敢說自己不需要。這種力量讓女人天生就對人類的情緒異常敏感,她們會比男性更容易察覺到別人的悲傷、恐懼、焦慮、失望等。這種天賦會在女性的一生中不斷地被磨煉。
取悅他人的習慣在職場女性身上很常見,她們會一直保留這種習慣,直到升入管理層,然后才會發現事情不太對。
周周是一家聞名當地的醫療機構的高級行政主管。她在職場中的表現證明她是個聰明、有效率、工作賣力的姑娘,而周周溫暖善良的性格也讓她很受大家歡迎。
在過去的20年當中,周周的事業可以說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但是在事業達到巔峰時,周周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她覺得自己有點忙不過來。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她手上的新項目,而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她還要對之前的很多事情負責。那些過去認識的病患和家屬,現在有了事情也還是習慣性地找她幫忙。而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醫療中心的其他醫生和護士身上。
比起醫療中心雇傭的新人,當地的社會組織更希望讓周周出面來進行商談,因此她的日程表總會被各種會議擠滿。
她說:“我覺得我一個人干了五個人的活,簡直要被掏空了。可是我又找不到什么解脫的好方法。我知道我更應該專注于現在的工作計劃,可是我真的不想讓這些老朋友們失望。我知道病人和病人家屬所經歷的磨難,我知道他們不僅在肉體上要承受疾病的痛苦,在精神上也是,所以我怎么能對他們說不呢?難道要我說我現在已經忙得沒空管他們了?我可不能對朋友說出這樣的話。”
在周周糾結的同時,有一部分員工已經開始質疑她的工作方法了。有些人很排斥周周的這種行為,把她看成一個總愛為別人擦屁股的“媽癌”。而那些她當作老朋友的患者和家屬們,也能察覺到周周不耐煩的情緒——他們甚至覺得周周在有意疏離。
很多女性以為拒絕別人是不合作和自私的體現。但總想做好人,往往會變成爛好人。
實際上,在必要的時候拒絕別人,并不會讓你變成一個壞蛋。
你不應該想著怎么才能讓大家都高興,怎么才能讓別人都說你是個優秀的人;而是要想清楚,你自己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什么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再度審視你現在所面臨的壓力以及挫折,你一定會發現,停止做一個取悅者,這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當你學會不再做一個取悅者的時候,你也開始學會分辨什么是真正對你重要的事情,而什么是外人眼中重要的事情。
三、事事苛求完美
女性似乎更容易陷入對完美的執念當中,因為她們一直認為,只要讓工作完美收官,不搞砸任何事情,就會給自己帶來成功。
薩莉·海格森發現了兩個原因:
①天性使然,女人從一出生起就有追求完美的天性;
②后期強化,成長、學習和工作的環境讓她們追求完美的天性被一再放大。
好女孩的標準似乎總是與“乖順的女兒”“聽話的好學生”等形容掛鉤,而男孩則完全相反。當提起一個調皮搗蛋的男孩時,人們總是滿懷欣喜,因為這被看作是聰明、有活力、有創造力等優秀潛質的象征。尤其是在運動場上,這里絕對是可以通過賣弄與耍帥贏得最多掌聲的地方。你甚至會發現,就算男孩們破壞了游戲規則也沒關系,只要能得分就是好漢。
與此相反,女孩如果不遵守規則,就一定會被嚴厲責罰。在學校里,對于打架斗毆等出格的行為,發生在女孩身上的后果可比男孩們要嚴重得多。因為在大多數人看來,男孩們打架是激素分泌的正常結果,而如果女孩也做了一樣的事情,就是有失體面、違反常理。這樣的思維模式在那些標榜“男女平等”的學校或者家庭中依然屢見不鮮。
這種對于女孩的“捆綁式期待”直接導致了她們不想犯錯、苛求完美的執念,而不犯錯的方法就是盯住每一個細節。
很多職場女性已然把謹慎小心內化成了一種行動模式,直接結果就是她們實在太擔心犯錯了。
比如,在一些討論重大事項的會議上,你仍然能看到很多男性領導在不假思索地開玩笑,甚至說出一些很愚蠢的話,但他們照樣能繼續談笑風生。如果是一名女性領導說錯了話,她們恨不得立刻咬斷自己的舌頭,滿臉尷尬,好長一段時間都緩不過來。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她們變得不太敢說話,以避免犯錯,而糟糕的后果就是她們的無所作為又會給自己招來批評。
對于犯錯的恐懼或許與職場女性所面臨的現實環境有關:在企業當中,女性犯錯誤似乎比男性更容易遭到譴責。如果她們出現了工作上的失誤,很可能會被指責為女人天生工作能力差,這甚至會影響公司內部其他女員工的地位。這就加重了她們的負罪感,讓她們更在意是否表現得完美,更加努力地想避免犯錯。
沈薇是一家總部位于國際保險機構的“超級員工”。她智慧超群、工作賣力、組織能力極強,并且能熟練運用五國語言,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公共發言人。不管是開源還是節流,她都為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也讓她很自然地成為公司首席執行官的候選人。然而,她對于完美的執念最終導致她與這個職位擦肩而過。
當公司向大家征集三位首席執行官的候選人資料時,沈薇的弱點暴露無遺。這些反饋很多都來自于她的同事和下屬,而且他們的態度出奇一致:他們都十分欣賞沈薇的工作能力,但同時也覺得她控制欲太強,太愛指責別人。
有一位與她關系很近的同事是這樣寫的:“沈薇的表現十分出色,在工作成果方面無可指摘,但她似乎對別人的要求太嚴格了。她太容易焦慮,擔心任何細節問題所導致的失敗,這讓團隊里的所有人都精疲力竭。”
另一個下屬這樣寫道:“只要你待在沈薇身邊,你就永遠無法放松下來,她總是在觀察是否有一些細節出了紕漏,所以在會議上暢所欲言變成了一件很難的事。因為如果你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說出某個想法的話,她會用至少五點理由來否定你,到最后,你的靈光一現就是一場浩劫。我認為這嚴重限制了部門的創新能力。你不難發現,即使是部門里最聰明的那個人給出的方案都是中規中矩的,雖然不會犯錯,但是沒有任何創意。”
除了“得罪”同事,沈薇對于完美的執念還讓她成了一個懼怕任何風險的人。如果你總是想追求完美,那么即使是再小的任務在你眼里都具有高風險,因為你的目光總放在是否會出現什么狀況上,從而影響了整件事的完美程度。
敢于冒險的人,一般對失敗持有開放的心態。即使在冒險之前你的計劃已經完備,也無法保證事事都在你的預料之內。苛求完美會讓你的目光總放在自己的可控范圍之內,這會造成你的“短視”,變得畏首畏尾,眼界也大大縮窄,然后讓你逐漸失去一名領導者該有的自信和果斷。
就這樣,對于風險的抵觸使沈薇失去了首席執行官的競爭資格。
作為職場女性,苛求完美的執念不僅會給自己,也會給周圍的人帶來巨大的壓力,同時也會讓自己陷入焦慮之中。
完美主義不是一個貶義詞,我們需要做的,是放棄苛求完美的心態,學會適度。
首先學會放權和劃分優先級,然后試著讓自己承擔可以承擔的風險。
請不要失望,因為完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所謂不完美,其實是職場中最大的完美。
機械工業出版社的《身為職場女性》一書總結了12條職場女性經常存在的“壞習慣”,用12步提升女性職場競爭力,是世界500強企業都在用的職場女性提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