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秘書長李偉群博士
企業觀察報記者 劉曉君
醞釀許久的監管辦法終于出爐。8月22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布實施《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有分析認為,這意味著我國私募基金行業有了可操作性的管理規則,同時也為私募基金行業的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
然而,尚處于發展初期的我國私募股權投資行業需不需要更多監管呢?業界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見。近日,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秘書長李偉群。他認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存在較大差異,應區別對待。而從行業發展的長遠角度來看,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必然會出現一些創新和風險,因而需要適度監管。但目前中國私募股權投資行業還處于發展初期階段,不建議出臺更多的法律法規去限定和約束。同時他還呼吁借鑒美國、以色列等科技強國的成功經驗,創造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支持股權投資行業加快發展。
談及阿里巴巴上市后軟銀獲得的高收益時,李偉群認為,在每一個新興產業發展或每一次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過程中都會催生一大批像阿里巴巴這樣快速成長的企業,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定會有一批先知先覺的股權投資機構抓住機遇、積極參與投資并實現較高的投資回報。同時他還告誡國內股權投資機構,要想獲得股權投資項目的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更要承受早期投資失敗的壓力。
過度監管是干擾
企業觀察報:《辦法》出臺前,業界曾對中國私募股權基金行業是否需要監管有過爭論,對此您有怎樣的看法?
李偉群:關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要不要納入《證券投資基金法》的監管范圍,記得在2012年《證券投資基金法》的修訂過程中,中國投資協會股權和創業投資業委員會牽頭發起的25家協會聯名意見認為,過度監管會干擾股權投資行業的正常發展,并明確提出不應把股權投資基金納入基金法。我們也看到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和一些專家們在深入調研后接受了這樣的一些建議,《證券投資基金法》最終并沒有將私募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納入監管范圍。
《辦法》中的私募投資基金包括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但二者的行業特點和監管需要存在較大差異,應區別對待。
的確,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一個專門的法律法規明確私募股權投資行業的法律性質和地位;也有人認為,目前的立法工作速度和行業監管水平,與我國股權投資行業近年來快速發展的趨勢和已經超過2萬億元的行業規模是不相匹配的。但是,這個行業是不是急迫地需要這樣一個專門的法律法規呢?
從行業發展的長遠角度來看,股權投資行業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創新和風險,因而需要適度監管和立法保護。但從目前來看,權衡利弊,可能還沒有那么急迫。首先,黨中央和國務院已經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加快發展股權投資基金行業的戰略意義,正在全面深化市場化改革,陸續出臺相關支持政策,鼓勵天使投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激發科研領域的創新創造激情;支持VC(創業投資),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與金融資本的有機融合和激發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年人的創業激情;支持PE(狹義的股權投資),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支持實體企業健康發展,帶動多元化融資降低融資成本,提高企業的發展潛力和橫向競爭力;支持并購投資,促進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全面整合產業資源,加速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結構轉型。因此我們當前的工作重心應以認真貫徹十八大關于全面深化市場改革的指示精神,抓住歷史機遇,促進股權投資行業快速發展為主。在這樣的特殊歷史時期,強調立法或加強監管,必然會引起新一輪行業大討論和業界的更多困惑。其次,目前股權投資行業出現最多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非法集資方面,完全可以通過加強投資者教育和2007年初國務院批準建立的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機制妥善解決。至于其他方面的問題,基本都可以依據現有法律法規處理,如有新型經濟行為不能依據現有法律法規處理的,可依據最高法關于同類或相似問題的司法解釋處理。
我們協會一直認為,目前中國股權投資行業尚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應參照國際經驗和2013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關于強化行業自律的指示精神,進一步發揮現有行業協會的自律規范作用,而不建議或者說不主張出臺更多的法律法規去限定和約束;同時呼吁借鑒美國、以色列等科技強國的成功經驗,創造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支持股權投資行業加快發展。
企業觀察報:根據《辦法》規定,私募投資基金到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備案后可以成為開展私募證券投資、股權投資、創業投資等私募基金業務的金融機構,對這個行業的發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李偉群:我認為這樣做有利有弊。所謂有利,主要是有兩個用途。第一,私募投資基金可以據此進一步拓展業務范圍,同時開展私募證券投資、股權投資、創業投資等私募基金業務。第二,憑借這個金融機構的證書,私募投資基金可以更容易地拓展業務,包括募集資金等。
所謂有弊,主要是有兩個不利的影響。第一,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給所有數千個備案登記的私募投資基金都頒發金融機構證書,改變了中國金融業過去特許經營和金融監管部門嚴格審核的狀況,也改變了社會大眾對傳統金融機構隱含國家信用和安全保障的心理預期;也有可能產生少量的私募投資基金在目前事后登記備案的寬松管理環境下,據此誤導投資者,更容易地進行非法集資等惡意詐騙行為。
第二,忽視了證券投資和股權投資的幾個顯著差異,允許私募投資基金同時開展證券投資、股權投資,可能會形成相互干擾、分散精力、弱化優勢。從投資周期來看,股權投資一般是中長期的,通常三五年甚至更長,而證券投資一定是短期的,盤間是分秒必爭的。如果讓股權投資者天天盯著股市大盤的漲漲跌跌和體驗著個股巨幅波動的心驚肉跳,再同時參與股權投資決策,很難想象其如何才能深入調研和依據相關個股的短期波動做好中長期的項目價值判斷。從投資心態上看,如果股權投資者也像證券投資者同樣看重一天甚至一秒鐘的增長變化的話,那就干脆不要做股權投資了。因為股權投資,很可能今天投進去還只是一個想法,并不能賺錢,可能未來三至五年都還一直在燒錢,但是你可能看重的是未來五到十年的市場趨勢以及這個項目未來在市場當中的份額,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技術能力可以幫助實現對股權投資項目的即時估值,因而不可能滿足這種投資心理訴求。從職責分工和員工培養來看,股權投資機構通常人數不多,只要在某一個投資領域有經驗、有項目資源就足夠了,但讓較少的人員一下子同時開展較多的業務,特別像證券投資這樣的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就可能出現或加劇相互干擾以及人力、資源、精力緊張的局面和投資失誤的風險,也不利于員工的職業規劃。
企業觀察報:《辦法》實施前一天,王亞偉的深圳千合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和徐翔的上海澤熙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已經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進行了備案,這被媒體戲稱為兩位私募大佬正式接受監管“招安”。對此您怎么看?
李偉群:根據我們的理解,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根據證監會的授權,對包括證券投資基金和股權投資基金在內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進行登記備案,是證監會或者說國家層面進行行業統計工作的前提和需要。
根據證券投資基金行業監管的國際經驗,為了進一步保護投資者權益、穩定市場的目的和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行業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我國開始參照公募證券投資基金行業的監管要求和經驗,要求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進行登記備案是必要和合理的。上述兩家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按照《證券投資基金法》的監管要求及時履行被監管的義務是有法律依據的,也是理所應當的。
恰逢戰略發展機遇期
企業觀察報:據我們了解,貴協會自成立以來,對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一直在發出一些呼吁,您認為近幾年的中國企業海外并購與前些年相比有哪些變化?
李偉群: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往外走,除了參與一些早期項目的國際投資,大型跨境并購投資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關于這一點,我們的體會非常深刻。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的十幾位發起人都具有較強的歷史使命感和國際視野,為了促進我國的股權投資基金行業健康發展,一直致力于加強會員與國內外業界同行的交流與合作,特別在2010年先后發起成立了全球PE聯盟和亞太股權投資基金協會,不斷加強與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印度、馬來西亞、意大利、巴西、盧森堡、以色列、德國、法國以及香港、臺灣等股權投資行業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大力推動和服務于中國企業走出去。
關于早期項目的國際投資,因為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國內的投資者面對國際技術領域、產品和服務市場越來越多的競爭壓力,不得不放眼全球、積極尋找世界范圍內的好技術好項目,因而中國企業必須敢于走出去才能在更大的市場范圍內捕捉更好的投資機會和規避國際市場的外來沖擊和投資風險。
關于并購投資,眾所周知,我們已經不可回避地迎來了全球第六次并購浪潮,并且全球并購市場的中心正在加速向中國轉移。就在今年9月9日,我們協會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主辦了“全球并購論壇”,其間我們協會和普華永道聯合發布了《2014年全球并購市場中期回顧》的研究報告,從統計數據來看,中國地區的并購交易數量和交易金額均已上升成為全球第二位,僅次于美國。中國的國企和民營資本,在境內外并購投資的數量和單筆投資的金額以及投資后所持股權的比例都在大幅提升。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提升和單個投資機構實力的提升以及對全球市場資源整合能力的提升,中國在全球并購市場中的份額越來越大、在全球并購市場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原來,我們說“中國人買什么,什么貴”,主要是指中國進口對國際農產品、資源類產品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較大;現在,從金融資產定價方面,我們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定價方式和市場價格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了,標志著我們在國際金融市場逐步有了越來越大的話語權和定價權,這才是一個大國金融應該發揮的作用。
企業觀察報:最近業界都在熱議,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使軟銀等股權投資機構獲得了巨大收益。但實際上,軟銀花了15年的時間堅持對阿里巴巴進行投入。您怎么評價這個案例?這個案例對當下國內急功近利的投資者有哪些借鑒意義?
李偉群:其實,我們站在中長期的角度來看,在每一個新興產業發展和每一次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過程中都會催生一大批像阿里巴巴這樣快速成長的企業;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定會有一批先知先覺的股權投資機構抓住機遇、積極參與投資和投后管理并實現較高的投資回報。
我們協會一直倡導在股權投資的募、投、管、退四個環節中,要努力實現“規范募集、價值投資、科學管理、多元退出”。規范募集就是在股權投資的“根兒”上不能出問題,如果募集的時候出問題了,后面做的再好再大也可能沒意義了;所謂價值投資就是要以平和的心態,在投資決策之前依據自己的充分調研、專業分析、客觀評估項目的投資價值大小,而不要單純地依靠搶pre-IPO的消息,因為就算你能擠進去、能不能上市還是未知、上市后的二級市場表現也不確定;科學管理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就是要在投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三五年、甚至七八年,還要不斷地注入除了資金之外的、營銷管理和資本運作等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其他資源,一直支持企業發展壯大才能實現理想的回報;多元退出是股權投資過程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股權投資機構必須合理地規劃投資資金的期限長短和退出時機、理性地判斷被投企業的發展現狀和退出方式、及時確定和充分準備最優的退出方式,才能最好地實現退出目的。
雖然我們說股權投資行業門檻并不高,進入股權投資行業很容易,但要做好卻很難,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做好股權投資的。所以我們協會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這個行業的特點,要耐得住寂寞、坐的住冷板凳、更要承受早期投資失敗的壓力。同時,我們也呼吁,各股權投資機構應根據自己的投資偏好和資源儲備情況以及投資對象發展階段的不同,明確在天使投資、創業投資(VC)、股權投資(PE)、并購投資(M&A)中的準確定位,培養一批專業人士長期專心鉆研、提高業務素質和橫向競爭力,抓住行業發展機遇、利用國家支持政策、集中精力做好股權投資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