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觀察報》記者 徐景升
“說實話,我們園區很想宣傳自己,但京津冀一體化到底怎么搞,現在并沒有下發正式文件,所以我們怕說錯話反而產生不好的效果。”天津市武清區一家產業園區的負責人說。
在近期的采訪中,記者并非第一次聽到類似的話。在京津冀一些產業園區,記者數次遭遇了這種禮貌的拒絕。
在與記者聊天時,京津冀區域另一家產業園區的負責人也表示了類似的擔心。他說,京津冀一體化概念對他們來說,目前也是一頭霧水。“我們自己是有一些想法,但卻不知道是否與上級的意思一致。說對了沒事兒,萬一要是誤讀了京津冀一體化的內容,那就麻煩了。”
記者發現,京津冀一些產業園區及相關企業的負責人常常表現出一種模棱兩可的態度,提前約好的采訪時常存在臨時變卦的可能。“我們園區跟當地政府有合作,讓我們企業談京津冀一體化的事情不太方便。而當地政府的人又擔心說不到點上,給市里面惹麻煩。”廊坊市一家產業園區的負責人說。
由此看來,一些產業園區的確有自己的擔心,但三緘其口并不利于發現問題并及時改進。
另一種情形是,許多天津、河北的產業園區及相關企業負責人則表達了自己對京津冀一體化的期待。比如說,希望盡快破除交通、教育、醫療等方面的瓶頸。這類意見認為,京津冀一體化不能只是把北京不需要的企業和產業“外溢”,將低端產業搬到河北和天津。
今年3月,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消息稱,有關京津冀一體化的相關規劃正在制定當中,將盡快對外公布。今年8月,國家發改委表示,今年下半年將高度重視跨區域規劃,抓緊推進京津冀等重點區域規劃的編制工作。
有被采訪者認為,京津冀一體化進程的速度還是太慢。“北京、河北、天津之間的合作協議沒少簽,但缺少干貨。”一位河北某園區的負責人表示,他們期待有關京津冀一體化的政策及細則出臺,這樣才能找到方向感。
對于京津冀一體化范疇內的產業園區和企業來講,他們更希望的是明確未來各自的定位、規劃以及具體的發展模式。
一些房企人士則表示,目前河北以及天津一些地區的項目并不好賣,最穩健的還是北京市場。對于京津冀的投資前景,目前還看不到相關政策以及規劃內容,他們首先希望在衛生醫療、戶籍、稅收等核心問題方面盡早出臺具體方案。
對于破除京津冀三地交通方面的壁壘,經濟學家、中國產業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邱仰林認為,應該讓北京與天津、河北三地實現地鐵通聯,這將對京津冀一體化產生直接作用。“假如在北京與河北燕郊之間開通地鐵,且只有一站地的距離,那么就會有很多企業進駐燕郊。
交通先行,破局京津冀一體化或可期待。10月25日,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主持召開部務會議,審議并同意《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率先突破任務分工方案(送審稿)》。楊傳堂指出,交通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骨骼系統,要確保交通一體化率先突破,走在前面。
邱仰林認為,京津冀一體化從“夢想照進現實”需要5到10年,甚至10到20年的一個過程。長期來看,京津冀一體化有助于解決北京交通擁堵、資源過度集中等問題。在未來一段時間,相信許多企業會在津冀范圍內布局。
至于京津冀三地的利益如何平衡,則需要站在更高的全局角度來看待。也只有這樣,才能破除自掃門前雪、一畝三分地的保守思維。而對于京津冀區域的產業園區以及企業來說,燃眉之急是,京津冀一體化的具體規劃越早落地,越能減少他們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