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觀察報》評論員 馮超
“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11月9日,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面對來自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位企業家代表,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別提及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
這絕不是習近平主席在APEC的“場面”之語,而是精準而高屋建瓴地闡述了本屆領導集體對于中國經濟改革的一個重要思路: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其方向就是要進一步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進一步培養中國市場的企業家精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經濟的深化改革,其核心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建立過問案件登記備案等制度。同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在多個場合強調,要讓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其實,這一系列的指導思想與行動指南,都秉持著一脈相承的精神與理念,要進一步放開與搞活市場,進一步激發企業家的激情、增強企業活力,并同時讓企業家精神轉化為深化改革的一大動力。
三十多年的改革已經證明,盡管中國長期以來缺乏企業家土壤,中國人卻不缺少企業家精神。只不過,與發達國家和經濟體的企業家最大的不同之處,中國的企業家要想成功,不僅要技術突破、產品創新,往往還要突破體制束縛。盡管經常面臨相對僵化的計劃經濟制度框架的束縛,但仍然能懷著創業熱情和沖動,憑借著企業家精神,殺出一條“血路”的很多人都創造了商業奇跡,成為企業界的榜樣。
30年的改革還證明,中國企業家的故事無法回避改革的宏大敘事背景,中國企業家的精神更離不開改革的時代精神。所以,回到當下,中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積存多年的頑疾依然是市場桎梏,中國經濟新常態也伴隨著新矛盾、新問題,一些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中國經濟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中國的企業能不能創造性地闖出一條新路,關鍵在于企業的領航者們繼續發揚企業家精神。
話又說回來,一方面一些體制性的障礙需要企業家精神來突破;另一方面,要想讓企業家精神更順暢地轉化為改革動力與創業動力,一些堅硬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必須克服。
所以,深入推進法治建設,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保障企業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在當前顯得尤其重要。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應切實履行簡政放權,讓政府和市場各守邊界,放寬審核和減少收費環節,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努力實現讓企業“法無禁止即自由”;地方政府過去往往追求GDP的表面數字,現在應追求萌生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以及培育真正對市場有強有力的駕馭能力以及全球競爭能力的商業領袖。只有這樣,才有利于進一步激發企業家改革熱情的動力。習近平主席此次在峰會上強調指出,“激發市場活力就是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該營造的環境營造好,該制定的規則制定好,讓企業家有用武之地”。政府應盡快實現從管理者向服務者轉身,真正為企業服務、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企業家精神轉化為市場活力鋪設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