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觀察報記者 侯明輝
盡管很多企業正在通過各種渠道披露運營信息,以求滿足“透明”這一基本履責要求,但是在單向輸出思維下,溝通的黑箱并沒有被完全打破
華蓋創意 / 供圖
信息披露盲區
企業與公眾溝通的盲區依然存在。
“比起信息本身,利益相關方更希望知道信息產生的影響。如果沒有從公眾角度出發,那么企業在信息披露的時間、內容或者渠道、數量上都會存在問題。” 中國社科院最新發布了《2014中國企業公眾透明度藍皮書》,這項研究由北京融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所與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社會責任專業委員共同完成。他們對中國企業500強中的前200家企業進行調研分析后發現,大部分企業的公眾透明度不是很好,總體得分集中在60 分(滿分100)以下,占比高達82.5%,其中有9家企業處于“黑箱”等級。
ISO26000對社會責任的定義是:組織通過透明和道德的行為,為其決策或活動對社會和環境造成的影響而承擔責任。由此可見,“透明”是社會責任的基本特征。但是在單向輸出甚至選擇性輸出的思維慣性下,企業針對社會公眾進行的信息披露并沒有與公眾的需求匹配起來,“我說什么,你聽說什么”仍然是很多企業的做法。
從信息披露到公眾透明
之所以強調公眾透明度,是因為伴隨企業社會責任理念的普及,公眾、媒體以及代表不同利益主體的社會組織對企業運營的關注度和影響力不斷提高,近年來全國多個地方頻頻出現的由于公眾反對而導致重大項目被迫終止或無限期拖延的現象就是最好例證。
數據來源:《2014中國企業公眾透明度藍皮書》
因此,以往只針對資本市場披露財務信息的做法不再合適,企業需要面向更廣泛的社會公眾披露經營信息,官網、微博、微信、社會責任報告等載體就承擔了這樣的任務。然而,僅從時間維度來考量,就會發現情況并不理想。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在200強企業中,11家企業新聞更新數為0條;64家企業平均每天新聞更新不到0.3條;僅有20家企業每天新聞更新大于3條。
數據來源:《2014中國企業公眾透明度藍皮書》
這樣的更新頻率既不利于公眾及時了解企業信息,也不利于相關方與企業進行充分有效的溝通。
企業公眾透明度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企業以清晰、準確和完整的方式,充分披露經營活動對社會和環境造成的影響;二是對已經受到或可能受到影響的人來說,企業所披露的信息應該是容易獲取、可以理解并且是其所需要的。
不難明白,提高公眾透明度不是要求企業更多地披露信息,而是要披露公眾關心的信息以及這些信息所造成的影響。
從隨意選擇到規范操作
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搭建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很多企業與外界溝通的方式。渠道多元化了,但是信息披露的選擇性和隨意性問題依然突出,比如正面信息多,負面信息少;經濟信息多,環境信息少,而產生的后果是“想說的沒人聽、想聽的沒人說”。
打破溝通的黑箱,企業需要遵守基本的信息披露原則。
數據來源:《2014中國企業公眾透明度藍皮書》
毫無疑問,首先應該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即企業所披露的信息資料必須真實可靠,能夠反映客觀情況,不得含有任何虛假記錄和不實陳述;對于信息披露文件中的描述性信息、評價性信息和預測性信息,均應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并且注重既存事實與預測信息之間的聯系性。與真實性相關的是準確性,即不應含有錯誤或容易引起誤導的信息。
其次要具有實質性,即企業披露的信息是外部社會各方所關心的,對公眾有用,能夠為他們決策提供參考。
再次,要考量披露的信息是否涵蓋企業的所有組織邊界,是否包含正面信息和負面信息,是否存在歧視性的披露行為,也就是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平衡性以及公平性原則。
最后,要從公眾角度考慮信息的可獲取性和及時性。企業應該盡可能利用不同渠道和方式為利益相關方提供信息,使利益相關方能夠方便、及時地獲得自身所需要的信息。企業應當在合理的時間內盡可能迅速地公開其應公開的信息,要在信息失去影響決策功能之前提供給公眾。
提升公眾透明度的途徑
第一時間發聲
“唯快不破”的箴言在新媒體時代愈發靈驗,企業披露信息及時與否直接影響溝通質量。但從時間維度來看,披露不及時、回避負面信息和渠道單一都是目前存在的問題。
數據來源:《2014中國企業公眾透明度藍皮書》
信息披露及時性不夠。年報或社會責任報告都是年度報告,具有很強的滯后性。企業借助官網披露日常經營信息的主動性較差,與各利益相關方溝通的意愿也比較低。總體來看,企業官網新聞更新情況不理想,200強企業每天平均不到1條,不利于公眾及時了解企業信息,也不利于企業與利益相關方進行有效溝通。
信息披露渠道相對單一,沒有考慮到不同利益相關方對信息需求的不同。大部分企業主要通過官網披露相關信息,但是企業新聞更新頻率較低,新聞內容主要是企業業務經營情況、員工風采等。上市企業主要針對投資者,通過年報披露企業財務信息。
對負面信息缺乏及時的公開回應。當在經營過程中出現貪污腐敗、環境污染、產品質量這些負面信息時,多數企業不能正面面對,回應時間較長,或者采取不回應的態度,有些企業甚至借助公關活動掩蓋事實。2014年中國企業200強中,僅有少數企業面對負面信息作出了及時回應,取得公眾認可;很多企業采取了置之不理的做法,放任負面信息影響面擴大,影響了企業的社會形象。
相對而言,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更為及時,這是因為監管機構對企業披露信息的及時性有明確要求。如2002年1月發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中規定:“上市公司除按照強制性規定披露信息外,應主動、及時地披露所有可能對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決策產生實質性影響的信息,并保證所有股東有平等的機會獲得信息。”
披露實質內容
通過對200強企業信息披露內容的統計發現,中國企業無論是在內部運營,還是在外部溝通參與方面,信息披露的意識都較為薄弱。內容缺乏完整性、實質性與平衡性,僅與經濟和人員招聘相關的信息披露趨于成熟。
數據來源:《2014中國企業公眾透明度藍皮書》
報告和官網是披露公司治理信息的有效渠道。但從整體來看,大部分企業在公司治理信息方面的披露并不完善,社會責任理念存在偏差,利益相關方識別信息缺乏,200強企業中,只有16%完整披露了利益相關方識別、利益相關方列表及溝通方式信息。
經濟信息與企業經營發展直接相關,是企業的基礎信息,所以在公開披露這類內容時企業的表現普遍較好。但其中的“利潤”項披露程度相對較低,導致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企業傾向于披露有利信息,而不愿意披露利差信息,缺乏信息披露的平衡性。在業務經營信息披露中,不直接面對終端客戶的重工業如煤炭采掘及采選業、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忽略了通過公開渠道向公眾披露業務范圍和產品等基礎信息,這類行業的企業應加強信息披露的意識。
公眾關心的環境治理信息披露情況并不理想,僅有6%的企業完整地披露了環境管理目標、政策制度、管理方法、管理體系以及管理認證。同時,環境信息披露也呈現出明顯的行業特性,與其他行業相比,重工業在環境治理、能源消耗、三廢排放以及綠色創新方面的信息披露程度較高。這是因為,一方面服務業等行業不涉及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等數據統計;另一方面,隨著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具有高污染、高能耗特性的行業有責任和義務披露其經營過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企業在社會信息披露方面的表現較為一般。在客戶服務信息披露中,除服務業有明顯的較好表現外,其他行業需進一步提高投訴處理流程說明或相關信息披露水平,讓公眾了解企業受理投訴的渠道。在用工信息披露中,企業應注重信息的完整性,尤其是在員工培訓、職業健康安全方面的定量數據披露有待加強,一些高危行業應該加強針對職業健康安全信息披露的主動性。在公益慈善信息披露中,應注重志愿者活動人次等數量信息的統計與披露,目前做到這一點的企業僅占8.5%。
企業對公平交易信息的披露需要加強,包括誠信經營、反商業賄賂、反腐敗與三公制度,做出公開承諾,接受社會公眾監督。在200強中,完整地披露了所有信息的企業只占20%。
數據來源:《2014中國企業公眾透明度藍皮書》
注重形式創新
信息披露需要考慮以適當的形式進行,才能對提升企業公眾透明度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但是大多數企業在信息披露形式方面尚存在很大不足。
一是信息的發布形式以日常發布為主,而極少針對熱點問題召開新聞發布會。
二是信息的語言形式多以中英雙語為主,只有少數企業以主要業務所在地的常用語言發布信息。200強中,總計有12家企業的官網和2家企業的年報以3種及以上的語言形式進行了發布,75.5%的企業官網具有中英文兩種語言形式,而大部分企業的年報和社會責任報告僅以中文一種語言形式發布。
三是大多數企業在其官網發布信息時,可以有效組織信息,但在添加企業報告設計、提升企業報告的可讀性方面尚需加大投入。官網欄目較多,但對讀者需求考慮較少,報告版式設計有較大提升空間。
四是所有企業都聘請了第三方機構對其年報進行審計,而對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審驗或第三方評價的企業為數不多。對社會公眾而言,企業在披露信息的同時公布第三方的評價意見,一方面可以幫助社會公眾更加準確、快速地理解企業信息的內涵;另一方面,第三方對信息真實性的擔保也加強了企業信息的可信度,從而幫助企業提升公眾透明度。年報普遍經過審計,可信度較高,社會責任報告可信度亟須提高。
選擇互動渠道
從工作機制來看,企業信息的披露渠道可以分為單向披露渠道和互動披露渠道。單向披露渠道是指企業官網、企業報告、企業出版物等由企業單方面向社會公眾披露信息的渠道。互動披露渠道是指企業依托電子化技術手段如電話、微博、微信等與公眾進行溝通。
絕大多數企業在信息披露渠道方面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整體來看,企業在建立互動溝通渠道方面的普遍程度遠不如在建立單向披露渠道方面。在單向披露渠道中,企業官網是企業發布信息的最常見渠道,其次是通過企業年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或同類報告),而企業刊物、專題報告等企業出版物則較為少見。在互動溝通渠道中,相比公眾溝通活動,電子化溝通渠道在企業信息披露中的使用更為普遍,200強企業中,40.0%的企業開通了官方微博,35.5%的企業開通了官方微信。電話得到了絕大多數企業的采納,在電子化溝通渠道中位于首位。
隨著對社會公眾期望的重視程度加深,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籌辦各種公眾溝通活動。相比電子化的互動溝通渠道,公眾溝通活動為企業與公眾進行互動溝通、提升公眾透明度開辟了新的途徑。2014年中國企業200強中,在研究期內舉辦公眾溝通活動的有40家,占比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