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民間投資“雙引擎” “中國制造2025”產業升級 混改從“積極”變為“有序”
《企業觀察報》記者 莫豐齊 張寧 武詩
134次提發展,86次提改革。
李克強總理的報告,引起經濟界尤其是企業界的強烈反響。全國政協委員、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3月5日聽完政府工作報告后表示,這是18年來聽過最好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是讓他最為振奮的一次。
知名學者吳稼祥說,這次的政府工作報告,釋放的是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恢復杠桿操作的信號,以改革推動健康發展,以健康發展背書改革。它標志著克強經濟學進入第二季。
企業觀察報記者了解到,數位參會代表委員、企業界人士與專家,在解讀政府工作報告時,最強烈的感受是:雖然經濟總體形勢處于瓶頸期,但政府釋放的紅利頗多。企業界2015年既有機遇也有挑戰,關鍵是要化挑戰為機遇。
“三個支撐帶”呼應“七大投資包”
報告說,要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需具備經濟發展新的“發動機”。要發展“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三個支撐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協同發展“一盤棋”。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告訴企業觀察報記者,中央寄望于通過改革提供增長動力。依靠改革的辦法,運用市場的力量,否則難以實現平穩健康發展。實際上所謂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包括下限、上限和中線。近年來我國實行的宏觀調控說是“區間調控”,實際卻是只守下限,宏觀調控年年打“下限保衛戰”。但宏觀調控只守下限是被動的。所以,本次兩會提出的“將區間調控和定向調控相結合,明確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的宏觀調控新思路,打破了過往“只守下限”的模式,把握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
華泰策略徐彪分析,2014年工作報告的第一大重點工作是“向深化改革要動力”,而2015年的第一大重點工作是“穩定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這顯然是為了“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去年工作的第二重點悄悄成為今年工作的第一大要點。所以,幾乎可以確定,穩增長的重要性發生了臺階式提升。“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成為政府工作報告中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之一,政府工作報告第四塊“協調推動經濟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里全是政府投資項目:棚戶區和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管網等民生項目,中西部鐵路和公路、內河航道等重大交通項目等,與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所說的“七大投資包”相呼應。其中,僅鐵路和水利工程將投資1.6萬億元,這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龍潤集團董事長焦家良認為,政府應以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突破高端技術,培育高端產品,打造高端品牌,提升產業發展的品質。
中信建投宏觀分析師胡艷妮表示,在當前全球經濟疲弱,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驟增的大背景及經濟新常態下,“京津冀”、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這三大戰略,絕不僅是簡單地解決區域協同發展問題,也預示著政府志在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引進外資轉型升級,推動優質資本走出去,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等更加重要的使命和更加豐富的內涵。
專家認為,“京津冀”、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均有空間上的交集,三大戰略的聯動實施有望盤活中國全境與周邊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協同發展的“一盤棋”,具有顯著政治意義和經濟利益。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民間投資創新活力
政府工件報告提出,經濟發展政府不唱“獨角戲”,要更大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所以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的“新的發動機”,是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全面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一道,成為拉動中國新聞的兩個新的“雙引擎”。
這個“雙引擎”讓PPP模式迎來發展契機。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在兩會上提交《關于進一步完善環境基礎設施領域PPP模式的提案》,其秘書長駱建華表示,PPP模式主要適用于市政公用事業(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目前,該模式在全國污水處理廠的覆蓋范圍接近一半。他說:“在市場化改革的背景下,發展PPP模式已經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著名經濟學家張卓元在接受企業觀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常態下實現穩增長促轉型,必須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要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我國經濟必須加快結構性改革,最大程度釋放微觀主體的活力,打造“大眾創業”的新引擎。而結構調整歸根結底要依靠微觀主體開辦新企業、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來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原動力、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動力。目前,我國有13多億人口9億勞動力、7000萬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大眾創業潛在財富巨大。
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介紹,總理在去年時就已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任何一次經濟的轉型和走出經濟的低迷,都需要創新去拉動,而不是依靠舊產業重復建設、重復增產來走出蕭條,走出結構性困境,培育新增長點,創新很重要。所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核心就是要求在整體經濟里要有創新、創業的意識。美國大學生畢業的創業率能達到20%,而在中國這一數據只有0.3%。國家的經濟動力差異與文化和創業就業的環境是密切關聯的。中國經濟要崛起,就要成為一個創新型的國家和政府,要有創新型的制度、文化和生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要掀起一種文化,形成這樣一種環境。
此外,從過去一年的經歷可以看到,中國的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在產業定位和布局上,更多的是互補型,而不是替代型。通過國有經濟體制進一步的改革,會發現其互動效應、同步發展的格局更為強烈。從目前來講,制度層面給予企業家創新創業很多的支持,這是為下一步增長與繁榮做鋪墊、打基礎,企業家要捕捉到這樣一個機會。當然,企業的結構轉型,舊結構逐步衰落、新結構逐步顯現,一方面會給企業帶來大量的沖擊和風險,另一方面在新的產業、行業、業態中會產生大量的機會。企業家要有大轉型思維,企業的定位、盈利模式和戰略理念,都須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中國制造2025”助推制造業升級
為了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政府工作報告對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也提出明確要求: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中國版“工業4.0”以及“互聯網+”。中國的制造業升級顯然是大勢所趨,新興產業將有望發展為中國制造的主導產業。
據全國政協委員、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介紹,目前工信部等有關部門正在制定《中國制造2025》規劃,即將上報國務院。該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基本實現工業化,這是第一個百年目標,到2050年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即邁入世界工業強國。工業肩負著實現我國兩個百年目標的重任,是服務業的重要基礎,制造業服務化是工業化的戰略取向,要重視發展實體經濟,防止工業空心化和邊緣化。
李毅中表示,我國的工業特別是制造業從數字上講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但存在的問題是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高。解決這一問題,要通過調整存量和優化增量,培育戰略新興產業,促進工業向優質、綠色、低碳轉型,解決的關鍵在于創新驅動。
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對一些較傳統的中央企業提出了挑戰。對此,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說,世界正在巨變,新一輪工業革命撲面而來。全球企業間的較量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移動互聯的力量已經為人們所逐漸認識。許多傳統行業在它面前面臨生死抉擇。他強調,“轉型升級提了好幾年,是一個老題目,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央企大而不強的狀況需要有所改變”。
混改從“積極”變為“有序”“灰色地帶”將加強監管
關于深化國企國資改革,李克強總理首先指出: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分類推進改革;加快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運營公司試點,打造市場化運作平臺,提高國有資本運營效率;有序實施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和規范投資項目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股。
從“積極”到“有序”,一詞之差,耐人尋味。李錦認為:從積極到有序的變化,主要原因是中央已經發現了一些問題,有序的提出,說明有無序的狀態存在。目前,全國30多個省市差不多都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的省市還提出了很多不盡相同的目標指標。這就會導致一些問題與隱患,其中最大的隱患就是國有資產流失。今后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分范圍分步驟推動。比如講順序、講程序、守秩序等。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誠通控股集團董事長馬正武則表示,國企混改變調,從“積極”走向“有序”,是因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個長期、漸進的過程,理論層面應深入研究,厘清理論誤區,掃除理論障礙;實踐層面則要著重從科學混合、規范治理、依法監督三個方面具體推進。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梁驤看來,管資本應該在國有資產安全方面實現突破,管資本也是加強國有資產安全的一個良好的契機。梁驤指出,“國有資產流失的重點只在一個‘失’字,即國有資產流動過程中以低于市場公允價格來出售、轉讓國有資產,從而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他認為,應建立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和制度環境,提高國有資本的流動性,以管資本來防范國有資產流失。
全國政協委員、中通誠資產評估公司董事長劉公勤認為,完善國有資產交易定價機制,是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第一關。他指出,“如果我們在國企改制和產權交易流程中,規范執行資產評估,加強有關信息披露,公開信息,杜絕暗箱操作,犯罪嫌疑人不良企圖就不易得手”。
中國企業改革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則告訴記者,無論是交易性流失還是體制性流失,都要通過改革才能解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資產評估很重要。而讓國企員工成為真正的主人,通過增量分紅,員工持股將員工利益和企業捆在一起,也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
“員工持股”未明確列入重點工作,但呼聲仍不小
關于深化國企國資改革,李克強總理還強調指出:加快電力、油氣等體制改革。多渠道解決企業辦社會負擔和歷史遺留問題,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和健全企業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要加強國有資產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切實提高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益。其中,雖然提出“健全企業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但是頗令市場意外的是,此前曾在一些層面引發廣泛討論、并被市場“熱炒”的國有企業員工持股,并未寫入此番報告。分析人士稱,員工持股條件尚不成熟,因而未列入今年國企國資改革重點工作。
其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就已明確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
而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沒有權威部門給出過國企國資改革“員工持股”的實施時間表。因此,兩會上對員工持股的呼聲仍然不小。全國人大代表、齊魯證券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瑋在山東代表團第一次全體會議審議李克強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時建議,加快推動國有企業登入資本市場,積極推行員工持股計劃,同時立足優化國資布局,鼓勵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開展市場化并購重組,創新使用各種投融資工具,改善國有企業的股權結構和資產負債結構。
周放生也表示,要想最大限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就應該把內部人控制變成內部人做主,即推行員工持股制度。中國此前推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解決了農民與土地利益捆綁的問題,農村改革就成功了。國企改革應該把利潤增量分紅權分配給員工,存量不動。他說:“民企可能有別的做法,但國企只能這么做。”
(《企業觀察報》記者劉青山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