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風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創業。
清華大學微電子專業研3的李盤今年畢業,他也是第四屆清華大學中國創業者訓練營的志愿者。而65歲的何茂庭在退休后創立了一家節能公司,在武漢參加第四屆清華大學中國創業者訓練營活動的間隙,何茂庭表示,我要把這家公司做成上市公司。
創業火熱為哪般
2010年,共有476家中國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2011年上半年,這個數字就快被突破,在境外13個市場和境內3個市場上,已有339家企業實現上市,融資總額達350.10億美元,占全球融資總額的38.9%,平均每家企業融資1.69億美元。
企業上市超高的市盈率,或許是許多企業加入創業大軍。“追求物質精神生活改善的原始動力與現實差距。中國人想改善自己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是全世界最強的,你可以理解為中國人現在最想賺到錢。如果有這樣的動力存在,這個國家的需求是沒有問題的。”九鼎投資總裁黃曉捷這樣理解創業。
創業有很多種,有的人是為了生存而創業、有的人是為了興趣而創業。麥格理中國區主席翟雋告誡創業者創業時要選擇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看到一個機會投機一把,這不是創業者真正想要達到的目標”。他希望創業者所創立的事業是其未來生活的一部分,我覺得這種創業對大家最后實現人生的價值更有意義。
翟雋非常羨慕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他把工作和生活完美結合起來的代表,他所做的工作又是他所喜歡的生活方式,教書還能掙錢,我覺得這是最高的境界。”
而英特爾投資中國區投資總監吳蓉暉則給創業者潑了冷水,她用一個數字說話,表明創業成功率并不高。“這里有一個國外統計數字,有一個大致的比例,從企業創業第一天起,5年、9年、10年企業的大概存活率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大致的規律??差不多10年有一半的企業會關門,四分之一的企業到10年以后會存活下來,在中國我個人感覺這個比例可能會更低一點。”
所以,盡管創業成功后的喜悅、財富、名譽等令人羨慕,而創業過程中的痛苦與磨煉亦是創業者必須經歷的。所以許多創業教育組織希望通過各種方式教育創業者,減少他們失敗的幾率、助力他們成功。清華大學中國創業者訓練營正是這樣的組織之一。“其實,很多問題是長期存在的,只是原來的方式可能不適合你來學,或者是不適合來教創業,但是改變了這種方法以后,創業就變成是可教的,但是并不代表你能夠學。”高建表示,“我想強調的是學習能力是你把你創業的信念和創業精神能夠貫徹到你創業行動中很根本的一個橋梁。”創業者需要把知識變成工具,需要不斷地學習并加以實踐運用。
創業成功的要素
在第四屆清華大學創業者訓練營期間,黃曉捷一口氣說了5點創業者成功特質,即“第一,專業;第二,資源;第三,合作伙伴;第四,創新;第五,執行力。”他說:“價值型的前景是你獲得資源的關鍵,資源有幾個特性:第一,是不是有價值;第二,是不是稀缺;第三,是不是難以復制;第四,是不是不可替代。”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朱武祥認為創業者應該 “設計商業模式需要的理念”,他說:“第一,什么是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合約集。目的:集聚資源,增強企業能力,創造投資價值。我們可以超越法律意義上、會計意義上的企業邊界。第二,什么是企業價值?企業有投資價值和資產價值。有些對社會造成負面價值的人賣掉器官比他這個人值錢,在創業階段舍棄什么不是為了當期利潤規模的增長率,增長率的持續性比當期利潤規模更重要,尤其是在創業時期。”
吳鐵所總結的“成功創業必要條件”,從模式到產品到服務全都涵蓋。
“一是商業模式,你做的事到底是什么樣的事,就是你做事的方向,如果方向不對,你做再多的努力都沒有用。二是業種:三百六十行,創業之初你最重要的是通過你的努力來求證你的商業模式,能夠被市場認可,這是最關鍵的。”吳鐵表示,此外,企業業態、定位、產品、服務都是創業者需要一一考量到的內容。吳鐵特別提及創業團隊的特質,即要有個人專長,團隊要有狼一樣的敵人、豬一樣的隊友,團隊要有共同的價值觀等等。
聯想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王俊峰表示資本都很挑剔,他們關注的企業必須滿足如下條件,即能夠形成一定的規模、持續成長能力的重要性很重要、產業集中的可能性比較大、品牌影響力有潛力、具有資金和創新能力的結合、權屬關系清晰。
清華大學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廖理以“創業企業應尋找能提供附加值的風投”為題為廣大創業者上了一堂如何尋找投資者的專業課。如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種情況,就是一個好項目面臨著眾多投資者“追求”,這時“頭腦一定要冷靜,如果投資人把錢投給你,我有哪方面的考慮,我怎樣規避風險,我對你的團隊有什么樣的要求,我怎么樣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護我的利益,創業者應該更好地了解投資人的想法,才能更好的和投資人溝通,同時按照投資人要求的模式去成長和發展。”廖理表示,他從投資人投資企業的一些條款,如“清算優先權條款、反稀釋條款、董事會條款、保護性條款”讓創業者曉以厲害。“如果希望引入投資,這些東西都是你要遇到的。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所有的這些條款都必須在中國的證券法和公司法、其他法律管轄的范圍之內。”
創業誤區
如今我們談史玉柱、談馬化騰、談馬云,創業者都是直奔其創業成功的原因而去,其實,創業過程中的苦難豈止九九八十一難,卻被忽視了,其實一個企業從創立到市值達到10億美元花了多長時間,這期間所經歷的挫折與失敗,才是創業者最應該學習和借鑒的。
“創業的關鍵在于速度,很多的創業者不滿足于做三十年才做到一定的規模。很多企業在創業的時候就設想三年上市、五年上市,速度是我們在創業里大家很關注的。”高健表示,其實這種想法并不可取。有遠大目標是正確的,但是吳鐵一句“抱著掙錢的目的做企業不可能做大”點醒了廣大創業者。
吳鐵是一個循環創業者,作為用友軟件的創始人之一,他說:“就我自身的感受而言,我覺得創業能不能成功以及創什么樣業很大程度上與自己的人生觀念很有關系。我離開用友與這種心態有很大關系。”1992年吳鐵去了趟海南,他很多朋友在海南利用各種關系,炒地皮、房子、做倒手買賣,頃刻之間掙很多錢,于是吳鐵覺得自己在用友辛辛苦苦做事不值得。“為什么會這樣判斷?就是因為只有一個掙錢的標準,不是做事的標準。”
吳鐵總結了創業者的幾個誤區,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路徑依賴,即在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許多創業者最初懷抱著一個創業的夢想,拉著幾個兄弟、哥們開始了創業路。然而有時市場表現并不盡如人意。發現方向錯了怎么辦?“如果不往前走所有的投入不白費了嗎?這種情況可能是路徑依賴,這是一個思維誤區,創業者遇到挫折的時候不是不需要堅韌,而是真的遇到這種情況要敢于壯士斷臂,大不了從頭再來”吳鐵表示。
二是資本依賴。許多創業者都表示曾經歷過融資困難、現金流不暢、工資無著落等問題。吳鐵表示中國熱錢特別多,并不缺資本,關鍵是創業者如何看待資本。“如果創業者開始就想,如果有人給我投資就會如何如何,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心態。”
三是關系依賴。從長遠看關系是靠不住的,如果僅僅依靠親戚的關系。吳鐵告誡創業者“要相信市場,而不要相信關系”。第四則是技術迷戀。“相信而不迷信,特別是工科出身的人作為一種興趣沒有關系,如果你是想創業而帶著這種心態就是一個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