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5年4月30日電 /美通社/ -- 2015年,中國商旅市場仍會是一片紅火。
德國嘉惠國際發布的《2015年商旅管理研究報告》中指出,有31%接受訪問的差旅負責人預測公司未來一年的商旅出行量仍將增加,36%的差旅負責人相信2015年中國商旅市場商旅開支將總體上揚。
自2002年美國運通公司與中國國際旅行總社合作成立國旅運通旅行社有限公司以來,HRG、CWT、BCD等國際TMC(差旅管理公司)紛至沓來,憑借各自多年積累的服務優勢不斷攻城略地,鯨吞蠶食著本土OTA、旅行社以及大量訂房訂票公司的市場份額,包括藝龍在內的一些本土涉足TMC業務的相關企業節節敗退,甚至最終完全退出差旅管理業務。
2006年,經過近3年的悉心籌備,國內領先的在線旅行服務公司攜程旅行網宣布正式進軍差旅管理市場,成為差旅管理這一舶來行業的本土代言人。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中國的差旅管理市場已初具規模,本土TMC也逐漸后來居上,洋TMC一統天下的態勢已一去不返。根據公開財報數據顯示,攜程商旅2014年交易額達81億元人民幣,年增長近40%,這一增長速度令諸多洋TMC望塵莫及。目前攜程商旅為包括100余家世界500強公司在內的5000多家大型企業提供差旅管理服務。在攜程商旅的新增企業客戶名單中,出現越來越多原本基于全球框架使用洋TMC的外資企業,因為他們逐漸發現,在中國選擇本土TMC似乎是更明智的選擇。
俗話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但本土優勢在差旅管理行業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出身本土 更了解本土
從產品資源上看,相比洋TMC而言,依托傳統旅行社和OTA而生的本土TMC憑借和國內航司、酒店的長期合作關系,可以獲取更好的資源。
另外在中國,無論是外企、國企還是民企,出行員工多為中國人。TMC需要研究員工的行為習慣和出行偏好,本土TMC的基因及在國內旅游業多年的經營經驗決定了他們更了解中國員工,從而可以為出行者提供更高滿意度的服務。
服務增值 價格打“親民牌”
本土TMC在增值服務方面也豪不遜色,除了提供常見的增值服務,還深入挖掘客戶需求,以月結、手機端服務解決他們資金流及移動辦公的痛點。為了提升服務品質爭奪更多客戶,一些本土TMC目前采用的是“增值不加價”策略。
另一方面,本土TMC相比洋TMC,由于人力、運營等成本較低,所以對客戶收取的服務費用也相對較低,加上本地資源使得本土TMC能夠獲得更具價格競爭力的產品,本土TMC在整體報價方面優勢明顯。
重技術 快速創新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在中國滲透進了各行各業,原先以服務和機酒產品立足市場的差旅管理公司開始注重用技術創新帶來的新一輪業務驅動。
攜程旅行網副總裁兼攜程商旅CEO方繼勤介紹,攜程本身就是一家以技術為驅動的企業,為了支持商旅業務的飛速發展,攜程商旅專門配備了一支100多人的技術團隊。2013年攜程商旅推出了國內首個商旅管理APP -- 攜程企業商旅,在業內率先實現移動端的機酒預訂、值機選座、審批授權、退改簽等功能。2014年在美國召開的GBTA(全球商旅協會)全球大會上,攜程商旅在移動服務上的創新也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反觀洋TMC,大多仍用第三方開發的標準APP產品為其客戶服務。這一態勢的形成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本土TMC得益于國內互聯網良好的發展環境,另一方面洋TMC還面臨著難以打破的地域及政策壁壘。
應變快 效率高
由于洋TMC總部在海外,重要決策和部署通常需要經過一個由上而下的漫長流程,而中國區僅作為國際TMC全球業務的一部分,其部署和發展需要跟隨總部的全球計劃,在本地沒有專門的技術團隊為其服務,即便是從總部“拿來主義”的技術成果不僅時效上會落后,還會存在本地的適配性問題。而本土TMC扎根于中國,無論是技術的革新、市場的應變還是決策的執行都更迅速而高效。
因特爾公司創始人格魯夫在其《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一書中提出了戰略轉折點的概念:當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六大因素(在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壓力模型的基礎上增加了互補企業這一因素)之一發生10X Change(10倍速變化)時,企業即面臨戰略轉折點的威脅。隨著新技術、新模式的不斷涌現,國內差旅管理企業正在加速進入轉折期。而在轉型過程中,能夠及時響應、快速創新的本土TMC無疑將再次獲益。
按照國際經驗,在不久的將來,差旅管理行業的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最終形成由為數不多的本土TMC和洋TMC分庭抗禮的局面。
本土TMC的逆襲戰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