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5年7月2日電 /美通社/ -- 2015年6月30日,由 DaoCloud 主辦的企業級容器云平臺解決方案研討會圓滿結束。本次會議以“變革應用交付,推動持續創新”為主題,邀請了來自合作伙伴、企業用戶以及主流IT媒體的來賓,共同探討容器技術在企業的應用之道。
在本次研討會上,DaoCloud 推出了企業級容器云平臺解決方案,并發起了“Container+聯盟”,旨在聯合生態系統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動企業級容器云平臺發展,幫助企業實現互聯網的架構和業務雙轉型。
DaoCloud 聯合創始人兼 CEO 陳齊彥表示,“交付能力是衡量一個企業互聯網指數的重要標準,這就好比是一個人體,體內循環速度越快,新陳代謝越快,生命力也越強。企業也是如此,迭代越快,就可以交付越來越多的業務給用戶。增加生產線產出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增加新的生產線,更經濟有效的方式是加快生產線的效率。而要做到提高生產效率的難點在于,各個周期之間不統一,工具鏈和方法論都不統一,還有一些企業管理架構導致的限制,導致一個本應該高速循環的流程被人為打斷。以 Docker 為代表的容器技術的出現,為這兩個難點提供了解決之道。容器技術較大的優勢在于兩點:首先,容器對系統資源的消耗是極低的;第二,容器設計之初就是為了解決集群架構下的應用發布問題,而不是解決傳統應用架構下的資源隔離問題。DaoCloud 的目標是構建一個企業級的容器管理平臺。”
DaoCloud 企業級容器云管理平臺的兩大核心價值
據陳齊彥介紹,DaoCloud 包括 SaaS 化應用交付平臺,和混合式容器運維平臺兩個部分。
DaoCloud 對接 GitHub、Coding、GitCafe 等國內外代碼托管庫,采用云端 SaaS 化服務,幫助開發者實現自動化持續集成和 Docker 容器鏡像構建。DaoCloud 鏡像構建服務基于全球分布式網絡,構建速度極快,為容器化應用交付和開發運維一體化奠定了基礎。
DaoCloud 的混合式容器運維平臺支持 Docker 化應用的一鍵式部署交付,提供負載均衡、私有域名綁定、性能監控等應用生命周期服務,是微服務架構、輕量級應用部署和運維的理想平臺。DaoCloud 首創了支持公有云、私有云、虛擬化或物理服務器,并且可跨云跨網進行管理的大規模容器運維平臺,能夠與 DaoCloud SaaS 化應用交付平臺無縫對接,實現容器化應用在公有云、私有云的靈活交付。
事實上,DaoCloud 企業級容器云平臺解決方案是基于 DaoCloud 自身公有云平臺的較佳實踐,DaoCloud 已經用自身的事實證明,這是一個企業級 Ready 的產品。DaoCloud 從2015年3月中旬推出“一站式容器化應用管理平臺”(http://www.daocloud.io ) 至今,已經吸引了近萬個開發者和企業用戶。目前,DaoCloud 節點分布在全球6個數據中心,大約有上千個業務同時運行,卻只有“半個”運維工程師。DaoCloud 之所以能夠這樣高效,主要是得益于 DaoCloud 企業級容器云管理平臺及其兩大核心價值:
共建“Container+聯盟” 推動企業容器云平臺發展
DaoCloud 助力企業變革應用交付,推動持續創新,同時也在積極聯手業界合作伙伴,共建開放的容器云生態系統。在本次研討會上,DaoCloud 還發起了“Container+聯盟”,旨在通過聯合合作伙伴,共同推進容器技術在企業的使用。
DaoCloud 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喻勇表示,“Container+聯盟是一個開放的聯盟,主要宗旨是為企業提供開放的、漸進式的、可操作的云計算解決方案。DaoCloud 雖然是聯盟的倡導者,但并不是主導者。DaoCloud 希望能夠通過 Container+聯盟,聯合更多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共同為企業用戶提供基于容器技術的云計算解決方案,幫助企業用戶完成互聯網+時代的業務和 IT 架構雙轉型。DaoCloud 歡迎數據中心/IDC、公有云平臺、私有云廠商、系統集成商/行業 ISV、SaaS 軟件廠商等加入 Container+聯盟。”
作為“Container+聯盟”的初始成員之一,騰訊云也參加了本次研討會。來自騰訊云的企業級混合云資深架構師謝任東分享了騰訊云在企業級混合云方面的實踐,他談到,“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企業正逐步將內部的業務流程和外部活動與互聯網結合起來,以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在這場變革中,騰訊提供了‘兩前一后’的整體解決方案,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作為領先的企業級容器云管理平臺提供商,DaoCloud 一直在不斷打磨自身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并且不斷聯合生態鏈中的合作伙伴,共同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幫助企業實現互聯網+時代的架構和業務雙轉型。DaoCloud 創始團隊豐富的企業級市場的服務經驗,讓 DaoCloud 對企業市場的需求和痛點有更為深刻的理解,這也是他們能夠把容器技術更好地推向企業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