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7年12月21日電 /美通社/ -- “這是較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12月10日,在2017(第十六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不良資產管理分論壇暨第一屆中國不良資產管理50人論壇”上,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用狄更斯《雙城記》開篇的這句話,來形容當下不良資產行業的現狀。
每一輪不良資產的爆發都伴隨著經濟周期的調整,日本銀行業龐大的不良資產曾是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的產物。而對于中國而言,“上一次大規模資產處置差不多過去了近20年,現在到了一個重要的不良資產調整期。”中誠信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毛振華在會上這樣表示。
“1996年-2001年,中國發生了一個四到五年的長期實體經濟 PPI的通縮,那時產生了約3萬億的不良資產,催生了四家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丁安華說,“但這輪不良資產的規模顯然比上次要大,變化也多。”
細溯起來,此輪不良資產的爆發,除外部因素之外,也有其內生邏輯。
自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政策采取了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雙底線”思維,這使得國內的金融風險有了緩釋的空間,但在這個過程中又以債務工具為主要融資渠道,這導致了很多新的不良資產的形成。據了解,自2013年起,商業銀行開始批量出售不良資產包,每年成交規模日益提高,從2013年的700多億元迅速提升到2016年的5000多億元。
毫無疑問,這是個上萬億規模的市場。但它又如同無際星空的神秘黑洞,誰又能摸到這輪不良資產的規模究竟多大?
昆侖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佐衛公布了一組最新數字:從銀監會披露的今年三季度商業銀行的主要監控指標來看,商業銀行關注類貸款一直比較平穩維持在3.42萬億元水平,不良貸款率始終保持在1.7%以上。不良貸款余額也是穩中有升,今年三季度的不良余額達1.67萬億,較二季度增長350億。除此之外,中國長城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王彤還特別提醒,“我國企業部門目前有大概十幾萬億元的應收賬款,這里面賬齡比較長或是已經成為壞賬的實際也是不良資產。”
德富資產執行合伙人吳舸認為,金融市場面臨的壓力可能會更大,“中國兩百多萬億的債務體系中可能超過三分之一是靠擴張債務規模來維持流動性的,而且未來幾年也無法改變,這些‘問題資產’都是需要在未來幾年解決的。困境重整,對目標公司的減債、降息、展期以及增加新投資人的基礎上進行債務重組,是本輪洗牌期的核心趨勢,也是解決這些困境債務的唯一出路。”
隨著量化寬松環境和地產行業黃金時代過去,不良資產持續暴露,不良資產處置新一輪市場機會來臨。
群星閃耀
時勢造人,也造就了眾多明星。
20年前,第一輪不良資產的興起誕生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也奠定了他們的江湖地位。如今,不良資產處置市場被視為新藍海,不良資產江湖早已今非昔比。在新一輪不良資產處置浪潮中,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正在成為化解金融風險的新生力量。
“1999年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第一輪剝離四大銀行不良資產1.4萬億,第二輪四大銀行股改上市剝離不良資產1.3萬億的不良資產,再加上債轉股,總數將近3萬億元不良資產。當時資產價格相對處于較低階段,市場資產價格處于經濟順周期上升通道。”中國東方資產執行董事和副總裁陳建雄感慨道,“和過去相比,現在的不良資產無論是資產質量、形態、價值都顯然不同了。2000年只要能拿到資產就能賺錢,現在市場價格炒得非常高,拿到的資產包平均價沒有低于五毛,高的曾拿過七毛多。”
但錯過了開頭不要緊,不要錯過高潮。正如中國長城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王彤所說,如今的不良資產市場生態鏈已經比較完整了,形成了明顯的上、中下游。“全國大概有58家地方 AMC(資產管理公司),總的注冊資本量在1200億以上,實際隨著地方資產公司的發展,以這個資本量做杠桿,也會形成比較龐大的一個資產量。”
不同于早年的四大時期,如今市場已經充分競爭了,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副總裁王文杰說現在不良資產的供給也已經多樣化了,“國有股份制銀行為主渠道,覆蓋銀行業、金融機構多層次的不良資產的供給渠道已經形成了。銀行不良資產的一級市場、二級市場交易全面商業化,與經濟周期相應的銀行不良資產集中供應已經出現:一是國有大銀行連續三年集中出包,依然是市場資產的主要供給方;二是出包資產地域上基本全覆蓋,經濟發達省份,特別是經濟體量大的省份資產包量大、數多;三是出包資產價格上升,拿包剛才說的有6折、7折、8折的折扣價都有。”
在這輪行業大爆發中,誰能挑戰市場格局,誰又能參透商機一躍而起?除了傳統的 AMC 機構,新資本和互聯網科技對不良資產行業的逐步滲透,也讓這個戰場變得更加火熱。
“現在 AMC 的不良資產處置也在向互聯網+這一端延伸,東方資產有東方匯互聯網金融平臺,長城資產也和阿里巴巴搭建了不良資產互聯網拍賣平臺,淘寶就有處置不良資產的淘寶拍賣模式等等,新的玩家出現,讓市場變得更有趣。”德勤中國創新主管合伙人劉明華表示。
但無論是四大 AMC 還是地方 AMC ,其資金來源、收購與處置方式完全市場化,不良資產行業已經真正成為金融行業中的重要細分領域。
機會與出路
大量機構蜂擁而入,作為市場新生力軍的地方 AMC 機構又該如何努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開辟出自己的一方沃土呢?
“現在處理不良資產的手段相對以前增加了很多”中國東方資產執行董事和副總裁陳建雄表達到,“資產證券化創新的方式,重組并購的方式,單個資產增值運作的方式,以及基金化的模式,‘股加債’的模式,中外合資處置不良資產模式,應該說手段非常多元化。”
中金資本困境資產投資負責人畢明強就從中意識到,“這一輪債轉股是困境企業的重組、重整重要的手段之一。如果有足夠的透明度、好的價格發現機制,就可以吸引大量社會資金進來。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1.5萬家問題企業涉及18萬億債權;這又是個很小眾的市場,本輪已經完成重組的企業僅僅幾十家,相比1.5萬家還是九牛一毛,離市場均衡還早,機會還很多。因此,除了傳統意義上的銀行不良資產,還有一個更大的藍海,就是問題企業的債務重組、破產重整,這過程中會衍生出大量投資機會。”
安永大中華戰略與發展主管合伙人、中國并購公會副會長謝佳揚也肯定了不良資產處置的目的是為了“變廢為寶,把垃圾變成有用的東西”。同時,也確認了需要在監管和政策的指導之下,進行創新和探索,在回憶鄭百文事件時,表達到“在處置過程中,確權一部分,就及時處理一部分,盡可能讓不良資產能夠及時處置,高效地保障債權人的利益”。
“監管部門近年來為創新模式化解不良資產提供了較多政策支持,如設立試點重啟不良資產證券化。”昆侖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佐衛認為,“不完全統計已累計發行27單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規模已經到了近250億的水平,累計處置銀行業的不良貸款本息在830億左右,為銀行快速批量處理風險貸款拓寬了渠道。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建議探索‘互聯網十不良資產’的線上模式,通過互聯網快捷的信息傳遞與溝通能力加快不良資產處置速度。”
從學術研究角度,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麗宏認為,處置不良資產的風險是需要清晰判斷且不斷增加的,整個不良資產在運作過程中,實際是不斷有新的風險,同時不斷在認識過程中又不斷產生新的風險。這樣即便用金融里面的資產定價模型解出來,會發現用這種模型仍然有風險。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把風險的類別全部摘清楚,同時要考慮可以轉移的風險與不可以轉移的,不可以轉移的要放在定價模型里面,定價模型之后,用這個模型仍然是有風險的。
國厚資產是國內首批的地方 AMC 機構,公司董事長李厚文對此相對樂觀,他認為不良資產行業不僅僅存在于逆周期,經濟的“新常態”也將帶來不良資產行業的“新常態”,不良資產是健全的金融體制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而且,地方 AMC 機制靈活、區域優勢明顯,更了解當地政府、銀行和企業的具體需求,能夠打通不良資產處置的“最后一公里”,能夠在行業內形成差異化的市場推動力。同時,他也表示,地方AMC扎根地方,承擔著化解地方金融風險的天然使命,具有地域資源優勢。為了進一步發揮化解不良資產的功效,需要積極探索資本市場,從而壯大不良資產收購處置的規模,更好的履行地方 AMC 的歷史使命。
“整個市場的常態化參與者已經初步形成”,浙商資產首席戰略官李傳全認為,“地方 AMC 應該成為區域風險的化解者、資產價值的進入者、信用環境的維護者、經濟轉型的推進者。”與李厚文的想法異曲同工的是,李傳全還認為,無論是地方的AMC,還是民營資本,要想打造老店,還得靠三句話:解決好周期問題;解決好表內到表外的問題;解決好從處置到經營到資本運作的問題。
一場討論下來,我們看到了中國不良資產行業的智慧和力量,也探索了未來地方 AMC 向資本市場積極對接,尋求更大舞臺發揮更大價值的方向。這個行業必將在為防控金融風險,服務實體經濟等國家戰略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此篇文章原刊載于《中國企業家》雜志,作者: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