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2018年1月31日電 /美通社/ -- 2018年1月25日,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內鏡中心李時悅教授團隊聯合胸外科陳漢章教授團隊完滿完成射頻消融導管用于肺部腫瘤消融的可行性研究全球首例手術,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肺轉移癌治療揭開新一頁。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肺癌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而存活率低的特性。2015年我國新發肺癌患者上升到73.3萬,因肺癌死亡的人數達61萬,成為對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脅較大的惡性腫瘤之一。在發達國家中,肺癌已成為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死亡原因。資料顯示,我國肺癌發病率將在相當長時期內呈現顯著上升趨勢。預計到2020年,我國肺癌病人每年發病人數將突破80萬,死亡人數將近70萬,生存肺癌患者達到100萬,我國可能成為世界第一肺癌大國。
放化療治療只能在有限程度上延長患者生存和改善生活質量,外科手術是目前對非小細胞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但是在我國75%的肺癌病例在明確診斷時已失去外科手術的治療機會,5年生存率僅為15.6%,因此,如何為這部分肺癌患者提供一個生命希望成為十分迫切的問題。
射頻消融治療用于肺部腫瘤消融的可行性研究,可使不適宜手術治療的肺部腫瘤患者在腫瘤控制和提高生存率治療的選項增加。該研究是一個可行性分析,將觀察分析接受Broncus公司經支氣管鏡射頻消融導管(RFAC)進行射頻消融治療的患者的初步安全性特點。
本研究由堃博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作為申辦方,依托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內鏡中心強大的醫療科研資源,在呼吸內鏡中心李時悅教授團隊牽頭,強強聯合胸外科陳漢章團隊,順利完成了該研究的全球首例患者的入組工作。
經過一周緊張有序的準備工作,于2018年1月25日下午3點展開了全球首例手術。研究團隊在術前對患者使用LungPro軟件對病人高分辨CT(HRCT)進行3D重建和評估,使用支氣管鏡導航功能進行規劃,避開支氣管周邊血管確定經右中葉支氣管到病灶的安全路徑。成功穿刺建立通道后,在LungPro系統精準定位下置入RFA消融探頭至病灶中心,順利完成消融治療。
本次手術病灶位置接近胸膜,穿刺點周邊血管密集,難度大、風險高,但呼吸內鏡中心與胸外科聯手,僅使用30分鐘左右的時間就完成由建立隧道到定位消融的操作,外科切除術后取出了患者右中肺病灶組織,可見明顯消融范圍,且在病灶胸膜表面未見消融痕跡。
首例手術的圓滿開臺,離不開廣州呼吸病研究所研究團隊的細心準備和共同努力,特別是李時悅教授、陳漢章教授、邱源主任、鐘長鎬醫生的大力支持,他們精湛的支氣管鏡技術以及外科手術技術保證了手術的順利與成功。病理科診斷結果為:肺角化鱗狀細胞癌。
本研究拉開了肺癌治療的新一頁,將為非小細胞肺癌、肺轉移癌患者帶來獲益:
1. 與外科手術比較,該治療方法創傷較小;
2. 有可能是不適合或者無法耐受手術患者的更佳選項;
3. 無手術切口,可避免相關外科手術并發癥的出現;
4. RFA后肺功能保留更多;
5. 總體手術時間縮短;
6. 住院時間短;
7. 即便RFA不能完全清除全部腫瘤,腫瘤的縮小可使預期壽命明顯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