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8年7月9日電 /美通社/ -- 日前,全球健康科技領導者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發布了“2018未來健康指數” -- 價值型醫療大勢所趨。這已經是飛利浦連續第三年在全球范圍內發布“未來健康指數”。這一系列指數的編制,基于覆蓋全球約一半人口的第一手調研資料,以及知名學術與非盈利性組織所提供的咨詢建議,旨在為全球醫療健康行業提供客觀、前瞻和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智庫型分析及建議報告。
“2018未來健康指數”的主題是“價值型醫療”(Value-based Healthcare, 簡稱VBHC)。傳統的醫療模式圍繞疾病、醫院和醫生展開,將接診量作為重要指標;而“價值型醫療”的目標是以更低的成本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診療效果。因此,在“價值型醫療”模式中,一是要以“患者”為中心,提高院內診療實際效果;二是要體現主動和預防,將醫療健康服務在場所上從醫院延伸到院外,覆蓋“全生命周期”,即為所有人群、在各個場景提供持續的健康醫療護理,并實現健康醫療數據的持續連通和整合。
飛利浦首席醫療官Jan Kimpen博士表示:“全球專家一致認為,價值型醫療是全球健康醫療行業的發展趨勢。通過與行業生態系統的緊密合作,經過兩年的探索,飛利浦‘2018未來健康指數’提出了評估醫療體系價值的衡量指標 -- 價值評價指數,以此來衡量一個國家醫療系統的實現價值的水平。與此同時,我們還希望為各國醫療衛生體系向‘價值型’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就如何利用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推動該進程,給出具有現實意義的建議和解決方案。”
中國是“2018未來健康指數”調查的全球16個國家之一。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醫療體系的“價值評價指數”低于16個國家的平均值。根據對中國公眾和專業醫護人員的調查,造成“低價值”的主要原因有:中國富有經驗的專業醫護人員密度較低、優質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手術護理及重疾致貧率高、醫療系統內外的壁壘為整合帶來巨大挑戰等,特別是心腦血管、腫瘤等疾病的高發和防治水平之間的差距,給醫療系統帶來了極大的負擔。然而,積極的方面是中國醫療衛生系統的效率指數高于16個國家平均值;雖然公眾對互聯、智慧醫療等新模式有著不同的理解,但對于新技術手段能改善醫療系統可及性、提高疾病防治水平,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加上政府在“互聯網、人工智能+健康醫療”方面政策、資本、技術、人才上的大力推動,中國被認為有潛力實現價值導型醫療的跨越式發展。
飛利浦健康科技中國戰略:聚焦心、腦血管、腫瘤三大高發疾病,致力于互聯科技與人工智能驅動的“專病整體解決方案”,助力“價值型醫療”在中國跨越式發展
根據“2018未來健康指數”對中國健康醫療系統的價值評估,中國正面臨著疾病負擔和成本不斷攀升以及醫療效果有待提升的雙重挑戰,因此中國亟待通過價值型醫療,實現在可控的成本下提升國民健康和醫療效果的目標。因此,價值型醫療對中國未來發展意義重大。
政府和醫療體系各領域都充分認識到價值型醫療體系的重要性,“健康中國”戰略越來越清晰。從“以疾病診療為中心”向“大健康 ”轉型、推動分級診療以及醫聯體建設、通過發展“互聯網+醫療”等,優化醫療資源配置,讓更多的大病患者能夠方便的獲得優質醫療資源的服務等成為醫改的重中之重。因此,通過政策推動和跨領域合作,中國有潛力實現價值導向型醫療的跨越式發展。
在發布“2018未來健康指數”的同時,飛利浦也提出了健康科技中國戰略。飛利浦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何國偉表示:“飛利浦健康科技中國戰略與‘健康中國2030’的戰略目標高度契合。我們聚焦心血管、卒中和腫瘤中國三大高發疾病,積極構建本地‘創新生態系統’,致力于發展互聯科技與人工智能驅動的‘專病整體解決方案’,助力‘價值型’醫療在中國的跨越式發展。”
要征服這“三座大山”,健康醫療系統要應對的挑戰很多。據何國偉介紹,飛利浦將專注于四個充滿機會和潛力的領域,與本地生態系統緊密協作。(1) 連接醫院和家庭,在最需要的時間和地點提供健康干預; (2) 通過識別肉眼無法識別的病灶、融合縱橫維度的圖像,輔助醫生更精準的診斷和個性化介入治療,推動精準醫學的發展; (3) 實現醫療系統的互聯整合,推動多學科、跨科系協作,通過更好的流程規劃,提高診療效率和水平; (4) 獲取大量的結構化數據,提供更好的數據洞察。
這兩年來,飛利浦全力以赴構建本地創新生態系統,與各級醫院、專業協會、大學、科研機構、本地創新企業等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臨床科研和商業模式合作,加快本地化專病解決方案的建設和落地實施。
在心、腦血管領域,飛利浦分別與中國心血管聯盟和國家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結為戰略合作伙伴,以各級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建設以及構建標準化專病數據庫為切入點,提供覆蓋院前、院中、院后的整體解決方案支持。
D2N(從發病到溶栓)時間管理是提升卒中疾病診療效果的關鍵。飛利浦與長海醫院正在協同共創的智能化D2N時間管理方案,通過院前急救與院內綠色通道各個環節的互聯互通,通過智能化時間管理軸,幫助各級卒中中心更加科學有效地管理D2N時間,協助腦防委加快各級卒中中心網絡建設,普遍提高卒中的診治水平。
在心腦血管疾病領域,遵囑性對于患者的術后康復至關重要。一項有關亞洲心血管疾病治療的研究結果顯示,亞洲一半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因不能按時定量服藥而未實現療效。此外,改變生活方式也是降低膽固醇,治療心腦血管疾病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有效的“院后管理”是心腦血管疾病關護周期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針對當前的這一空白點,飛利浦與北大第一醫院心內科緊密合作,根據臨床實踐和相關數據統計和分析,研發了針對心血管患者的“院后管理”解決方案,通過醫患互聯,提高患者依從性,減少疾病復發。
飛利浦“未來健康指數 ”調查顯示,在中國手術護理的致貧率高達52.7%,遠遠高出各國的平均值11.2%。這一負擔對于癌癥患者特別突出。腫瘤醫療體現了當今醫療體系的兩個極端。一方面,腫瘤治療有高度創新的靶向診斷和治療手段;而另一方面,腫瘤醫療又因為未能堅持遵循循證醫學的方法,經常使用無效或不恰當的治療方法,導致醫療成本日益攀升。這正“價值型醫療”需要應對的挑戰。
首先, 缺乏完整且結構化的患者信息,令醫生難以遵循循證醫學的方法,造成不同的醫生診斷結果不一致,治療方法無效或不恰當,致使中國癌癥發病率與世界水平接近,但死亡率卻高于世界水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正是中國腫瘤診療效果難以突破的痛點和瓶頸。
在上海中山醫院的肝癌科,醫生需要花費 20 天左右的時間才能從 200 份非結構化報告中提取相關信息并轉化為結構化的格式,而這還不包括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臨床洞察。針對這一臨床痛點,飛利浦(中國)研究院正在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從每個非結構化報告中“讀取 ”臨床相關信息,然后將各種信息與時間關聯,將肝癌患者的所有縱向臨床信息在智能時間儀表盤(iTimeline)上按時間順序展現給醫生。飛利浦已經證明,利用這項獨特的NLP 技術,可以節省醫生花費在從非結構化報告中獲取信息 85%的時間,并減少醫師花費在搜索患者完整信息的 50%的時間。
腫瘤領域需要應對的挑戰很多。飛利浦在這一疾病領域的重點在將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和臨床經驗相結合,通過“突破性創新”,探索早期發現癌癥的方法,提高首次診斷的精準性,并通過個體化的微創介入治療,以更低的成本,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醫療服務。其專注的領域包括:自然語言處理、大數據挖掘與分析、構建結構化臨床數據庫、圖像識別、AI影像輔助診斷、介入治療、基因組學等。
在今年4月的CMEF上,飛利浦與神州醫療聯合發布了中國首個智慧醫療云平臺“神飛云”,通過云端互聯,提供各種影像協同和共享服務。 “通過搭載‘神飛云’,我們在全球首創了‘飛利浦星云智能影像后處理系統’付費靈活的‘云平臺’服務模式,以低成本的方式,廣泛服務于醫聯體、醫學影像中心、醫生集團、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體檢中心等,通過遠程診斷,讓‘高門檻’的AI精準診療服務醫療能以親民的姿態走近千家萬戶,實現普惠醫療。”何國偉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