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9年3月11日 /美通社/ -- 在J.D. Power所統計的每百輛車問題數(PP100)中,盡管車內異味問題抱怨數從2017年的16%下降至2018年的12%,但相比于其他問題,車內異味問題的抱怨仍然居高不下。為了找到導致車內異味的“元兇”,J.D. Power進行了常溫與高溫條件下的氣味試驗。
本次試驗共耗時五天,測試了五款暢銷SUV及轎車車型,模擬消費者對車內異味的抱怨場景,測試了整車及座椅在常溫及高溫暴曬后釋放的氣體成分。J.D. Power中國區汽車產品事業部總經理蔡明和總監蔡偉成指出,要改善車內氣味表現,找到影響用戶對氣味感知的車輛設計細節是關鍵。廠商需要剝洋蔥式的研究來逐一發現用戶對氣味的需求及影響用戶體驗的因素。
常溫下的氣味分析不具有代表性
目前廠家在做整車VOC試驗時只在常溫環境條件下進行,然而從消費者的反饋來看,他們所抱怨的味道往往是在高溫或者暴曬的情況下產生的,所以常溫環境測試并不符合多數情況下的使用情景。此外,在座椅氣味性蒙皮和面套實驗中,廠家通常是將樣品密封后放置在80攝氏度的干燥箱中干燥2小時后取出,再在常溫中放置1小時后進行味道評價。然而在消費者使用情景中,多數情況下他們并不具備常溫靜置1小時的條件,同樣與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有較大差距。
氣體組成與抱怨相關度
按照國標GB/T27630-2011,國家目前只明確規定了車內五苯三醛的氣體含量,J.D. Power通過分析的實驗數據發現,五苯三醛與J.D. Power的新車質量研究(IQS)結果之間并不存在合理的相關性,五苯三醛之外的物質在影響著用戶抱怨。
在常溫條件下,只有苯乙烯和乙醛與IQS呈正相關,其他氣體的相關系數非常低,甚至呈負相關。在高溫條件下,也僅有苯乙烯、乙醛和丙烯醛與IQS呈正相關,這也就意味著五苯三醛并不是消費者抱怨車內異味的主要原因,而是其他的物質引起了客戶的抱怨。
常溫與高溫氣體組對比分析
J.D. Power經過16個小時的常溫采樣,以及6個小時的高溫暴曬采樣,在一輛車內檢測到了92種物質,包含的組分大類別包括酮類、醛類、酯類、醇類、芳香族、環烷烴、腈類、烷類。
一般情況下,物質含量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無論是常溫還是高溫,二甲基庚烷的物質含量都顯著高于其他物質,在高溫條件下,該物質的含量幾乎是常溫下的兩倍,需要重點關注產生二甲基庚烷的車內材料。
氣味產生的位置
在對座椅進行評測之后,J.D. Power發現,除去高溫低溫因素以外,前排座椅的氣味貢獻值要遠大于后排座椅,這歸結于前排座椅配有較多其他零件如線束、塑料件等,多種材質導致了更多氣味的產生。其中,前排座椅環己酮和甲醛的含量在高溫下相對較高,后排座椅丙二醇二乙酸脂含量要比前排高,這些物質對廠商研究座椅對整車氣味的影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整車內飾材料及座椅材料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前后排座椅對整車氣味的貢獻度。)
總之,分析客戶抱怨的場景及原因、了解他們對車內氣味的期望、識別出影響用戶滿意度的氣體成分、確定這些物質來自于哪些材質,進而最終分析出車內哪些零配件或者生產工藝產生了負面物質,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車內異味的問題。
重要物質的確定步驟為:
生產質量評估與提升(MFG) -- 評估并提升工廠批量生產的能力
J.D. Power生產質量評估使用“質量環”及“MFG評分機制”,從消費者角度出發,通過6大維度(自動化、質量管理、靈活的勞動力系統、人員、供應鏈管理和支持體系)19個方面的310個檢查項目,有效指出廠商內部品控系統欠佳之處和差距所在,提供相應解答和指導(明確和解決客戶具體問題),采取合理手段縮小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