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9年3月11日 /美通社/ -- 近日,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國際設計競賽結果正式公布,由ennead建筑設計事務所與Andropogon景觀設計事務所合作完成的作品在眾多方案中脫穎而出,摘取競賽桂冠。
獲獎作品由ennead設計合伙人托馬斯·黃(Thomas Wong)主創,整體設計極富生物動態美感,外觀形態與自然濕地環境交相輝映,不僅體現了設計師對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堅定立場,更傳達了對人類與自然萬物和平共生的殷切期盼。
“保護區的整體設計與其建設初衷及未來愿景深深契合:在拯救中華鱘等瀕危物種的同時,較大程度降低過去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并竭力恢復地區原本生態多樣性。我們期望通過這個設計呼吁整個社會共同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為各類生物以及人類自身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生存空間。”
- 托馬斯·黃,ennead設計合伙人
該項目坐落于長江口的上海市崇明島上,建筑面積達39,670平方米,位于占地17.5公頃的風景保護區內。作為現有中華鱘保護基地的延伸,項目設計較大程度上還原中了中華鱘和江豚等珍惜保護動物的原生環境,塑造了一個集生態展示與研究功能于一體的自然保護設施,為瀕臨滅絕的長江珍稀魚類創造有利的繁衍條件,減少物種數量遞減。ennead的設計有力響應了長江經濟帶發展及生態保護議題,從公民教育角度出發創造出富有互動性的展示空間,將有力提升來訪者對長江生態環境的了解與保護意識,進一步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到中華鱘等珍稀魚類的保護事業中。
與自然環境對話
戲劇性的建筑形態是自然與結構對話的產物。建筑外觀綿延起伏的流線設計頗具視覺美感,其靈感源自河流的漣漪和長江上游的標志性景觀。略呈彎曲的木質結構支撐了建筑肋骨,中央脊柱則將建筑的三大空間完美銜接。整體建筑合而不分,分而不離。而輕質外表皮系統則采用了半透明PTFE材料,輕柔地包裹著一系列內部養殖和展示池,較大限度地控制日照光線,營造了亮度適宜的室內空間環境。
室外繁殖池上方的架空人行棧橋也是設計的一大亮點。場館上方的棧橋將訪客引入室內,漸漸進入館內寧靜安詳的自然環境中,與自然融為一體。長江口中華鱘保護區在保護珍惜物種及其棲息地的同時,也給都市人群創造了了解自然的機會與平和的心靈體驗。
可持續建筑助力生態重建
ennead的設計方案力求以建筑的力量賦能生態保護工作。設計包含了一系列位于建筑內部和外部的飼養池,模仿了中華鱘和江豚自然遷移時經過的不同大小和鹽度的水域,能夠更好地幫助中華鱘和江豚繁殖和飼養。此外,項目設計還包含了一系列研究設施,用于中華鱘和江豚研究以及幫助兩種珍惜物種重新融入其自然棲息地。該項目通過沉浸式展覽空間和體驗,使訪客可以看到機構所做的重要保護工作,深度觀摩中華鱘的研究和養殖活動,了解鱘魚的成長和發育。
獲獎設計采用了高度整合的可持續發展方案,結合了夾層膠合木結構、地熱供暖和冷卻循環回路,并運用由土生和水生植物共同構成的濕地達到快速碳固存和場館用水凈化的作用,呈現了新時代生態平衡的重要典范。此外,景觀設計方案重新構建了長江流域的海岸線系統和各種生態區域,在土地和水生棲息地之間建立了關鍵的平衡。
著眼將來
中華鱘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在魚類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由于環境破壞等種種原因,這一珍稀古老動物已瀕于滅絕。作為全國重要的海洋生物保護基地,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不僅對中華鱘及其棲息地保護,更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獲得該項目設計競賽冠軍,是繼主創備受矚目的上海天文館設計之后,ennead建筑設計事務所在中國公共和人文建筑領域取得的又一成果,充分反映了ennead在人文空間塑造方面的遠瞻性和豐富經驗,彰顯了事務所通過建筑實踐助力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理念與人文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