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9年9月29日 /美通社/ -- 近日,施耐德電氣圍繞中國的市場、資本和技術分析了外資企業在中國發展狀況與未來發展趨勢。以下是文章的全部內容:
完備的產業基礎、完整的產業鏈條、高素質的產業人員,以及巨大的市場,這是中國展現給世界的“中國概念”。
另一個深刻的改變也悄然完成,那就是外資企業在中國完成了技術換市場、資本與市場融合、本土伙伴關系布局這三個階段之后,與中國企業已經進入到以開放型生態圈實現協同生長階段,正在形成更為緊密的、互相依存的多方位協作共贏格局。
市場與技術的交換
“市場換技術”源自上世紀80年代初汽車工業提出的“技貿結合”,當時由于公務活動和經濟發展的急需,批準進口一批轎車和輕型卡車。這一舉措大約醞釀于1979~1981年,政策形成于1982~1983年。國務院在1983年正式下發《關于加強和利用外資工作的指示》,這份文件明確提出:提供一部分國內市場,通過合資經營企業的形式引進缺口技術。1984年,被確定為加速中國技術進步的一項重大方針。
云南財經大學首席教授、經濟學院院長龔剛表示,“市場換技術”是中國按照自身比較優勢所制定的一項產業政策。
“按照這一政策原則,中國在引進外資時通常會以合同的形式要求外資企業在進入中國市場一段時期后,向中國的合資企業轉讓技術,這樣一項政策推動了中國的技術進步。”龔剛說。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也曾在媒體上公開表示,如果關起門來做自己的汽車,如今的汽車市場根本不復存在,也不可能發展到今天的地步。
實際上,最早引進外資更多地是引入制造技術,這一期間也探索創造了許多靈活有效的技術引進方式,包括引進技術開發。到了上世紀90年代,則是以利用外商投資為主要的引進方式,對研發、研究方面的技術和管理技術的引進增加。
在改革開放初期,選擇以市場換技術是無奈之舉,但中國在這一過程中并不是單純以市場換技術,技術引進的最終目標是從進口替代提升為出口導向,使得企業有能力面向國際市場。
中國選擇市場換技術還有一個重要背景,那就是經濟全球化趨勢明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進出口貿易總額不斷發展。以國際貿易比重數據為例,這一比重在發展中國家,從1990年的28%上升至1993年的32%。
另一項數據也在印證著這一變化。截至1994年底,全國累計批準外商投資項目221718個,協議外資金額3033.0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金額955.77億美元,已開業的外商投資企業約為10萬家,就業人數達1400萬人。
市場與資本的融合,優勢互補
吸引外資是中國對外開放政策中的重要內容。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門戶進一步擴大,中國利用外資的格局也發生了迅速的變化。外國直接投資在境外投資中所占的比重不斷擴大,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組成部分。同時,外資也在中國獲得潛力巨大的市場。
1979-1984年這5年里實際利用外資的總額僅181.87億美元,不到1992年一年外資利用額。此后的外資使用規模不斷擴大,2001年,中國共簽署技術引進合同3900份,總金額90.91億美元,其中技術費43.95億美元,占合同金額的48.43%。2001年和2002年的技術引進規模繼續擴大,兩年中所簽訂的技術合同引進金額就達到265億美元,比1999年和2000年的總和增長了3.5倍,這其中60%都來自于歐盟國家。
技術引進的成效不僅表現在量的不斷增長,而且也表現在對輸出技術國的選擇變化上,選擇的對象越來越多元化,不再只局限于美國、加拿大等國家,來自歐盟等投資也逐漸增多。另外,項目的技術含量也不斷提高,不過技術引進的項目地區分布仍然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上海、廣東、北京、天津、江蘇等經濟發達的地區。
中國開始更加重視對資本的使用,這一變化又會再促進產業機構的升級,但并沒有出現外資擔心的擠占現象,相反中國潛力巨大的市場讓外資進一步加大投資。
1988年,當時的郵電部、武漢市與荷蘭飛利浦共同創建了一家員工僅百人的公司。技術完全依靠國外引進,只能按既定標準生產光纖,年銷售額尚不足億元,這就是成立之初的長飛。之后,長飛快速發展成為中國光纖光纜生產企業的龍頭企業,全球產量名列前茅。長飛發展靠的就是,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通過技術引進,中國提高了產業技術水平,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資本是經濟起飛的關鍵,對于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很多經濟學都做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哈羅德-多馬模型是其中非常有影響力的一個理論。在該模型的基礎上,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的“雙缺口”模型更進一步的為改革初期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成為中國吸引外國資本流入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這一理論的核心是在開放經濟的條件下,一國的經濟建設可以利用國內和國際兩種儲蓄資源,當國內的儲蓄資源受到約束時,可以轉向利用國際的儲蓄資源來促進經濟的增長。
本土合作關系布局
中國市場讓外資企業獲得回報,但是隨著中國成本的不斷升高,這也成為外資在2010年之后越發關注的問題。有數據顯示,2008年到2011年,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了60%,而人力成本還在不斷上漲。
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2014中國歐盟商會商業信心調查》報告就顯示,2/3的歐資跨國企業表示在華經營感覺壓力增加。隨著中國本土企業的不斷發展,外企“超國民待遇時代”的結束,跨國企業在華面對的挑戰越來越多,需要做出與時俱進的轉彎。跨國企業當下在中國正面臨三大困境:人力成本上升、本土企業競爭力的急劇提升、中國法律和政策環境愈加完善。
長江商學院教授滕斌圣認為,中國已經不只是、而且也不應該只是“世界工廠”了,中國現在是全球最重要的消費市場,跨國公司不能短視地只看眼前的利益、從富裕人群身上謀取暴利,而應該是長期深耕細作。
外企開始尋求新的發展模式,適應新的環境,同時要跟有競爭力的本土企業合作,在這一趨勢下,外資企業紛紛與具有競爭實力的本土企業發展商業伙伴關系,外資企業希望全面激活中國消費市場,具有競爭實力的本土企業旨在以全球重點產業和區域市場為核心,提高跨境業務綜合服務能力,打造國際影響力。這一階段下,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與聯盟,更多是建立在“市場導向”前提下,合作模式與成分較為單向單一。
打造開放型生態圈,協同生長
2018年GDP(國內生產總值)超過90萬億元,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貢獻率=美國GDP增量/全球GDP增量,美國2017年對世界經濟貢獻率為16.14%)接近30%,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者第一。
根據IDG的測算,到2021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45萬億美元,全球數字經濟的比重將超過50%;中國是全球數字經濟的引領者之一。到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8.5萬億美元,中國數字經濟的比重將超過 55%。
經濟觀察報的2018全球商業領袖調查報告顯示,物聯網和大數據市場的快速發展,給跨國公司帶來了巨大機會,但是在中國市場的競爭也會更加激烈,跨國公司和本土公司都要做好準備。
經濟體量不斷增長的中國經濟,此時則面臨著艱難選擇,主動減速換擋、調整經濟結構,經濟發展方式要真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發展動力正從要素驅動的增長向創新驅動增長轉變。
而在這一多元多層次變化下,外資企業也紛紛重新定義其角色與價值,打造開放型生態圈,同合作伙伴協作共贏,更好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生態圈背后邏輯與特征即為:更注重協同發展,構成上較為多向、多邊,以開放協作實現互通共贏。
施耐德電氣便是其中的一例。實際上,對于施耐德電氣來說,構建生態圈并非一時所需,180多年的發展歷史讓他們領悟到本土能力的重要性,從一開始就重視中國合作伙伴的成長。自1987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便一直致力于對內持續進行人才培育,研發投入,對外聯動客戶、分銷商、供應商等上下游以及地方、行業協會商會等合作伙伴,不斷推動合作伙伴共創更大價值。
1999年,施耐德電氣在上海成立研發中心,20年后,施耐德電氣研發中心從法國團隊的“學徒”成長為平等的團隊伙伴,不僅能夠“中國原創”,而且有些研發能力還領先于總部。施耐德電氣中國的最高決策團隊也全部是中國人,這背后折射的是充分授權本地團隊、培養本土人才。
在對外持續構建合作伙伴關系的過程中,施耐德電氣也是不斷層層深入的,從一開始簡單的買賣關系,到與銷售伙伴展開合作,到聯手供應商實現上下游產業鏈資源整合, 再到現在推動開放的生態圈建設,以及助力中國伙伴走向國際,都是其朋友圈戰略不斷深化的過程。
而在搭建合作伙伴體系的過程中,施耐德電氣積極引入國際先進技術和經驗,通過分享最前沿的知識促進伙伴和自己一起成長。現在,施耐德電氣的“朋友圈”既包括客戶、供應商、分銷商、科技公司,也包括高校、創業公司、外國商會、行業協會、標準化協會等機構,已形成多層次多格局的生態圈聯盟。
正是對合作共贏的堅持,對內提升施耐德電氣員工的能力,對外推動合作伙伴廣度的發展,從而也促進施耐德電氣在華的發展。目前施耐德電氣已經將中國發展成為自己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而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下,作為能源和自動化領域數字化轉型的領導者,施耐德電氣擁有的強大生態圈,毫無疑問也會成為推動自身和用戶數字化轉型的堅實基礎。
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全球治理變革,使經濟全球化處在調整和重塑歷史關口,世界各國都需要適應新趨勢,自我調適并協調彼此利益,共同打造一個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公正共贏的“全球化升級版”,才能攜手應對挑戰,共享機遇和繁榮。
結束語
2018年8月,中國大飛機C-919試飛成功,這被看作是市場換技術時期的“結束式”,更多的資金投向研發。外部環境所帶來的金融開放需求以及產業鏈重構,對于中國來說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休恩泰勒等(Huenteler et al.,2016)提出,在產業演進的過程中,技術路線的發展并不是一個單一方向的持續改進過程,產業知識基礎有可能在不同的知識系統間發生非連續性的轉換,企業需要通過培育或吸收新知識以不斷地改變自身的技術結構,從而適應產業知識基礎的變化。相應地,在模塊化背景下,隨著架構技術成熟度的變化,組件知識對于集成企業的重要性也會發生變化。
正如國家發改委學術委研究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表示,中國現在不但需要外資,還要引進人才,需要世界五百強外資企業。
中國在經濟社會民生等各方面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已經并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強大的增長引擎。中國正在持續、大力推動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進一步對外開放。而在此基礎上,跨國企業只有與越來越強大的中國企業協同發展邁入4.0階段,在中國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