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9年11月12日 /美通社/ -- 大數據產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從野蠻擴張階段回歸理性,大數據產業從初期概念普及、技術研發到更深層次的場景布局和產業切入,思考并探索大數據技術落地應用場景成為行業共識,也成為大數據企業步入產業發展深水區的生命力。
智能化是大數據產業的發展趨勢,落地產業應用是大數據發揮價值的關鍵。在這樣的背景下,11月10日,海淀區委宣傳部聯合西街傳媒、北京商報社旗下《數據》雜志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會議中心共同舉辦“2019大數據產業十大應用案例發布會”。天眼查、文投大數據、中誠信征信、聯通智慧足跡、東方微銀、網智天元、金電聯行、清博大數據、淘數科技、零氪科技十大大數據企業榜上有名。
此次大會以“遇見數字 智繪未來”為主題,不僅聚焦海淀區各大數據企業的優秀應用案例,也重點聚焦海淀區自身的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為此引來不少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們的熱烈討論。
海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佟志偉在開場致辭中表示:海淀區正在以挖掘文化科技融合新動力,構建新型產業形態為抓手,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高品質城市。下一步海淀也將盡全力推動數字產業規劃、建設、運行促進網絡游戲、電子競技、數字音樂、數字出版等數字文化在海淀的聚集。“讓文化軟實力成為科技發展的硬支撐。”
北京商報社社長助理、《數據》雜志社總經理王海巖向會場來賓表示歡迎,他詳細介紹了《數據》當前的發展情況,表示《數據》作為一個垂直領域的媒體,有能力也有義務為大數據搭建資源和信息共享交互平臺,與企業達成更深度的合作。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朱巖圍繞海淀發表了“數字經濟時代文化產業發展”的主旨演講,他表示,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空間巨大,因為文化已經滲透到傳統工業革命的每一個角落,“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工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的建設都必須要圍繞著文化內涵來做一系列的創新,才有可能展望中國經濟發展的真正突破道路。”
北京青年互聯網協會副會長楊文琳則強調了數字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她表示,數字產業需要跨界人才;需要善于學習、擁抱變化的人才;需要擁有包容性的世界觀和強大內心力量的人才,“這些人才超出目前崗位的適配條件,特別對一些創新型公司來說,更是需要這樣的超配人才。”
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秘書長趙國棟關注的則是區塊鏈如何助力數字經濟發展,在他看來,區塊鏈對傳統產業的價值就在于將其數字化、貨幣化,當一個商品變成有具體面值的貨幣時,就能夠進行流通,而整個產業就可以借助這個“幣”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趙國棟強調,數字經濟應該是(完整生態鏈上)不同行業借助新興技術融合在一起的虛擬組織,這個組織就是數字經濟的一個基礎單元,是一個由幾部分共同組成的數字生態。
現場還就“海淀區加速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議題展開了圓桌對話。海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佟志偉表示,從新的產業角度來看,不管是科技企業長遠發展還是做內容做創意的企業,如果沒有科技支撐,可能會在某個發展階段遇到瓶頸,而政府也希望盡力減少科技與文化融合的鴻溝,幫助企業更健康地長足發展。
千龍智庫副總監趙麗娜則表示,大數據的文化應用應該讓高大上的科技變成喜聞樂見的文化,促進文化產業普惠化。
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書記張士運認為,數字技術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基礎,文化發展也將在這個基礎之上,而技術發展如果沒有內容,技術也將很難走通。另外,海淀在發展科技文化產業上擁有領先的觀念、技術優勢、文化優勢,以及知識產權優勢,這些都是海淀的優勢所在。
天眼查政府事務高級總監張曉對此也深表認同,她表示海淀不僅擁有全市7成以上的科技企業,也擁有非常完善的孵化產業園區,為企業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營商環境。
大會還共同見證了《數據》雜志與海淀區委宣傳部和北京青年互聯網協會的現場簽約。未來,《數據》雜志將成為海淀數字文化產業數據的首發和研究平臺,與北京青年互聯網協會的合作內容包括共建企業“數據號”等。《數據》雜志與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也預計將在數據研究、高端學術活動等方面開展合作。
作為大會亮點之一,現場還發布了《數說海淀》的報告,用數據梳理了以中關村為代表的海淀從“電子一條街”到“新技術開發試驗區”,再到“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身份轉變,中關村已經成為高新技術的代名詞,而這份報告也通過數據證明了文化與科技融合能夠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作為《數據》和西街首次舉辦的大數據行業內的專業論壇,王海巖表示,《數據》絕不僅僅是一份刊物,它更是一個互聯網平臺,一個連接需求方與被需求方的橋梁,數據也應該成為一個聚集大數據資源與人才的平臺,為企業發展獻力獻策,助力大數據企業成為大數據贏家。“未來《數據》也將聚焦大數據應用痛點,重點打造數據號,以更豐富、更專業、更多元的內容更好服務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