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2019年11月24日 /美通社/ -- 2019年11月22日,獨角獸牧場二周年暨2020微軟“創新杯”廣東省區域賽總決賽在南沙圓滿落幕。本次活動以“連接、聚合、賦能”為主題,全方位呈現獨角獸牧場成立兩周年的科創運營成績。南沙孵化創新聯盟“百萬云+”賦能計劃以及粵港澳大灣區AI公益創新聯盟也在活動上首次發布。活動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南沙區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南沙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南沙區商務局、共青團肇慶市委員會、共青團廣州市南沙區委員會、肇慶新區科技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微軟中國作為指導單位,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作為支持單位。
“連接”:獨角獸牧場,不止專注雙創服務
獨角獸牧場(南沙)是由南沙區政府、香江集團、微軟中國三方共建的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科創平臺,短短兩年時間,已經形成南沙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工智能科創高地。
香江集團創新事業部總經理謝春林致歡迎辭時通過一系列數字概括了獨角獸牧場2019年的運營成績并期望各級政府、各合作伙伴及各界社會人士繼續支持獨角獸牧場。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顧問管震發表以《裝備數據科學的大腦》為主題的行業分享,簡述如何通過數據了解客戶需求,從而指導決策。
南沙區商務局沈博先生表明獨角獸牧場已經完成了1.0的沉淀與積累,接下來將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參與下一步科技產業的競爭,并指出南沙后續將與獨角獸牧場共同探索和思考新的發展模式和路徑。隨后獨角獸牧場新入駐明星企業代表暗物智能的高級產品總監高燕發表《新一代人工智能促進產業變革》主題分享,通過實際案例展示人工智能對生活和產業影響。
“聚合”:獨角獸牧場,以AI貢獻“愛”
獨角獸牧場不僅與政府共同打造示范型創新平臺、與企業家們打造社會化創新平臺,還持續致力于聚合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校創新平臺。
在二周年慶典上,廣州市人社局、南沙區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分別向獨角獸牧場授予廣州市創業示范孵化基地、南沙特色孵化器榮譽。交通大學企業家聯合會刁輝波、陳均慶、劉七華和獨角獸牧場馮建林共同見證了交通大學廣東校友企業家聯合會粵港澳大灣區基地、交通大學廣東校友企業家聯合會金融俱樂部落地獨角獸牧場。由獨角獸牧場獨家承辦的2020微軟“創新杯”全球學生科技大賽廣東省區域賽總決賽頒獎儀式也在二周年慶典中隆重舉行。
近年粵港澳大灣區的AI氛圍濃厚,獨角獸牧場成立兩周年已入孵入駐企業達80余家,包括云從科技、科大訊飛、小馬智行、廣汽蔚來、暗物智能、方緯科技、通則康威、中科云訊、天地拓印等明星AI企業。為更好普及AI技術,發揮科技社會效應,在南沙區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南沙區商務局、共青團南沙區委員會見證下,由獨角獸牧場牽頭,囊括多家香江國際科創中心入孵入駐企業的“粵港澳大灣區AI公益創新聯盟”亦于活動上正式啟動。
該AI公益創新聯盟將匯聚各自行業內頂尖的AI技術力量,通過公益科普、志愿服務、社會幫扶等形式,旨在積極提高科技企業關注社會公益共識的同時,也讓前沿科技真正走進大眾生活。
除了公益聯盟,獨角獸牧場還是各種優質平臺的聚合劑。雙創賽事方面,獨角獸牧場先后獨家承辦了西安交通大學全球校友創新創業大賽粵港澳大灣區初賽、2020微軟“創新杯”廣東省區域賽、網易創投+創新創業大賽南沙分區賽等。截至目前,獨角獸牧場已舉辦超過200場活動,媒體曝光達1300次。
“賦能”:獨角獸牧場,以點帶面南沙孵化創新聯盟“百萬云+”賦能計劃正式啟動
科技的發展最終必將助力產業的升級,進而帶動社會的進步。作為接下來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云計算將成為未來企業發展的基礎架構與設施。為了助力南沙更多科技企業的加速成長,在南沙區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南沙區商務局、共青團南沙區委員會、南沙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指導下,獨角獸牧場聯合華為、科大訊飛、廣東醫谷、創匯谷隆重發布南沙孵化創新聯盟“百萬云+”賦能計劃。
南沙孵化創新聯盟“百萬云+”賦能計劃是獨角獸牧場與各大科技巨頭結合各自身資源和孵化平臺特點隆重推出的全新項目,旨在讓更多中小在孵企業受惠。就像大家經常聽的比喻,螞蟻也能與大象共舞。與此同時,也希望通過該計劃做到產業賦能。
活動上也為新入駐獨角獸牧場的11個團隊:宸境科技、中科云迅、杰海律所、天地拓印、易課邦、寶貝科技、菱云電梯科技、驗窩科技、中廣源商科創創投、技客信息科技、凱泰陽科技(廣州)有限公司授牌。其中來自凱泰陽科技(廣州)有限公司的澳大利亞籍“新南沙人”Mark Eames作為新入駐企業代表上臺發表創業分享。隨著新一批團隊的入駐,獨角獸集訓營第三期也在現場正式拉開帷幕。隨后,前華為人才資源領域深耕13年的專家、現深圳睿達中慧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裁劉雪花發表了《賦能組織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產業發展》的主題分享,介紹了構建面向未來的組織能力的方法。
活動最后,獨角獸牧場CEO馮建林表示:“經過兩年的創新探索與實踐,獨角獸牧場成功地打造了獨特的模式,通過連接一切創業創新的要素與力量、聚合圍繞企業、人才及產品的多種平臺,最終實現科技賦能產業,實業回報社會的創新生態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