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2021年9月25日 /美通社/ -- 毫無疑問,過去十幾年間,是中國經濟發展所經歷的最為關鍵的一個窗口期。
2004年3月間,中央首度提出“中部崛起戰略計劃”,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及山西六省的連線,自此勾畫出中國經濟版圖上的新增長極。
從“十一五”到“十四五”規劃,中部崛起戰略落地生根的過程,也是中部六省借鑒沿海省份發展經驗,“承啟東西”、“溝通南北”平抑地區經濟落差,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
如同一場浩大的競賽,中部省份以追趕者的姿態,向領跑者東南沿海省份發起挑戰。一潭活水起,攪動地是中國經濟始終向前的活力。而中部六省之間,這些年也亦如賽馬一般交錯爭籌。
這其中占據“九省通衢”之利的湖北省,尤為引人注目。特別是在2020年經歷了“暫停的76天”后,以犧牲一省之利阻擋疫情向全國擴散,也因此,當年度湖北省GDP出現5%的降幅,也是31個省份中唯一是負值的省份。
然而,2021年上半年,湖北省實現GDP2.278萬億元,同比增長28.5%,兩年平均增長1.7%,增速大幅領先其他30個省級行政單位。
不得不說湖北經濟的韌性,在這一波疫后重振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可湖北經濟到底憑什么能迅速走出“深V”的反轉,是個值得思考的話題。
細究原因,能看到的是近十幾年來,湖北省自身的定位明確,目標清晰,省級政府充分調動省內各城市的資源優勢,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發展路徑和特色經濟,跨區域經濟帶協同重點城市的產業發展,為湖北筑造了非常扎實的增長基礎。
在這個基本盤之上,借勢中部崛起,湖北抓住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機遇,在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健康、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等賽道上揚鞭奮馬,產業集群效應,日趨彰顯。
新興產業當紅,是很多省份、城市,甚至是國家都想去做的。湖北何以能快速完成產業要素的聚集,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金融資源的配置為產業項目的落地,提供了強力支撐。產融正循環,也吸引了包括國家級產業投資基金等的流入。
如果更詳盡的了解中部崛起中的湖北發展新局,那么9月28-29日舉辦的2021湖北高質量發展資本大會是一個再好不過的窗口。
此次大會集結國內外數百名企業家、投資家、學者專家與地方政府共議湖北經濟和產業發展命題,內容涵蓋“碳中和投資與轉型的新機遇”、“破題中部金融樞紐崛起”、“下一代汽車產業新生態”、“數字化改變產業發展邏輯”等當地重點布局的產業集群。
壹 | 湖北式的空間布局
中部崛起戰略目標,并非指向的是一城一市的點狀興起,而是在國家宏觀經濟框架結構之下,思考中部地區六省經濟版圖的整體躍升。
“湖北位處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區位中心,擁有擴大內需的潛力。在“十四五”期間,如何著力打通湖北和周邊地區、湖北和全國、湖北和東亞生產網絡、湖北和世界各地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會是主要問題。”
正如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資深研究員張燕生所說,“湖北應站在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從這個角度來看,湖北的發展在中部地區版圖上的作用和意義,不言而喻。
循長江水道,西上巴蜀,東下吳越;向北溯漢水而至豫陜,經洞庭湖南達湘桂。要論地理位置,湖北可謂占盡地利。省會武漢,地處長江黃金水道與京廣鐵路大動脈的十字交匯點,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以其為樞紐中心的高鐵網絡,覆蓋大半個中國,真正具有承啟東西、通達南北的作用,稱之為中國經濟地理的“心臟”,毫不為過。
中部六省所轄城市之中,武漢是經濟總量最高的城市,其與長沙也是中部地區進入萬億GDP序列的城市。無論區位優勢亦或產業優勢,武漢都是中部崛起的一個戰略支點。
對于湖北省而言,以武漢這個支點,做省內的空間布局,對地區經濟的發展、對中部崛起的支撐,都是篇大文章。
8月17日,在解讀《湖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一主、兩翼、全域”的空間布局規劃被合盤端出,湖北將“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布局在產業層面不斷細化、實化。
所謂“一主”即武漢和武漢城市圈,主攻光芯屏端網、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是湖北省的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
所謂“兩翼”,則是“襄(陽)十(堰)隨(州)神(神農架)”城市群為“北翼”,“宜(昌)荊(州)荊(門)恩(施)”城市群為“南翼”。北翼主攻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等領域;南翼則以生物農業、先進化工材料為產業發展方向;
而“全域”即省內市縣,錯位發展具有鮮明特色的省級新興產業集群,從而促進全省戰略新興產業的全域發展。
從上述表述,不難觀測到戰略新興產業是湖北省“一主、兩翼、全域”空間布局的核心主線,亦是其建設具有中部特色的區域經濟的核心思路。
中部崛起,并不是復制沿海省份的產業發展路徑或者簡單承接其產業溢出,而是通過研究先發者的演進過程和發展規律,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確定一條符合區域特色的產業發展路徑。
另一方面,將中部崛起放在中國工業化發展的大幕布上看,中部六省已經整體上邁入工業化的中期階段,武漢等中心城市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因此在沿海省份發展的經驗、教訓之上,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則是中部崛起的歷史擔當。
貳 | 新興產業“排頭兵”
“重倉”戰略性新興產業,湖北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高地提供強有力支撐。
在近期,湖北省發改委編制的《湖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有一段描述值得關注:要將湖北建設成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排頭兵”,要躋身全國創新型省份的前列,成為全球創新創業網絡的重要節點……
與之相應的,還有兩組量化的目標數據:
其一是“十四五”期間,湖北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要從“十三五”的2.5萬億元增加至5萬億元,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0%,高于國家規劃的3%;
其二是到2025年,湖北力爭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健康2個萬億級支柱產業;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節能環保、數字創意及科技服務產業4個五千億級優勢產業;新能源、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2個千億級特色產業。
“湖北經濟轉型,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必然選擇。”誠如湖北省發改委主任陳新武所言,湖北經濟新舊動能的切換是順應了轉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趨勢。
在當下,舉國都在高舉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旗幟,而中部地區則憑借原有的工業基礎和技術儲備,先人一步的在諸如光纖通信、激光、空間地理信息等領域建立了領先優勢。也是看到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會是中部地區實現趕超的歷史性機遇。
以湖北而言,在“光芯屏端網”、生物醫藥設備、核心零部件、原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這些年的厚積薄發都取得了一些關鍵性的突破,接下來就是如何統籌規劃,構筑新的產業體系了。
在這個方面,沿海城市的產業集群發展方式為中部提供了成功的范本。
過去數十年時間的發展,深圳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就是因為其在核心產業領域,與東莞、惠州等城市形成跨區域產業集群,共同打造分工協作、優勢互補、效率最優的制造供應鏈體系,并培育出華為、TCL、比亞迪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企業。
產業集群化發展,對于提升規模效應、供應鏈水平,構建產業鏈協同機制以及創新體系,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湖北省也在“十四五”期間,著力打造能夠“對標世界先進水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至2025年,集成電路、信息網絡、新型顯示、生物醫藥等10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要全部超過千億元產值。
實際上,在十多年前湖北省就已經劃分出三個層次產業集群“養成”地圖:
1. 以武漢城市圈為中心構成的跨區域產業集群;
2. 以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地方各省級開發區為核心的開發區產業集群;
3. 以各縣鎮的產業優勢而形成的特色產業集群。
如今,這些當年勾畫中的產業集群地圖,已經照進了現實。比如,在新型顯示產業鏈圖譜上,武漢、鄂州、仙桃、潛江、荊門等地,形成跨區域產業集群。重點企業包括京東方、天馬微電子、華星光電、精測電子、鼎龍化學等。
再如以“中國光谷”而聞名的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是首批國家級高新區。在這里,有以楚天激光、華工激光、團結激光和金石凱激光為主體的工業激光產業集群,近30家企業占據了中國工業激光市場的半壁江山。
未來,湖北省還將在襄陽、宜昌、潛江、黃石等地,爭創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先進化工材料等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更進一步地描繪產業集群地圖。
叁 | 產融正循環與中部金融樞紐
營商環境、基礎資源之外,金融資源能否跟得上,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落地中部的關鍵一步。與沿海經濟強省相比,湖北這樣的省份就必須根據新經濟的需求來調整其金融資源的配置。
“項目和產業真正到落地的時候,就需要金融資源相應去配置、配合和支持。相應地就要求湖北整個融資結構、金融機構的構成,包括商業模式要做非常大的調整,根據這些新經濟的需求做出創新。”
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巴曙松認為,“金融活水”與產業聚集效應的共同作用,是增強湖北經濟增長勢頭的不二法門。
毗鄰武漢市東湖高新區左嶺大道,是湖北省鄂州市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所在地,在相距僅10公里的兩大開發區內,聚集了包括三安光電、華星光電、天馬微電子、國家存儲器基地等企業。
這些企業彼此互為產業配套關系,而兩大開發區也圍繞“光芯屏端網”聯手補鏈,加快共建100平方公里、千億級規模的光電信息產業聚集區。
就在兩個月前,鄂州葛店開發區投資規模最大的湖北三安光電項目正式進入投產期,其生產的關鍵組件將供給武漢光谷的天馬微電子和華星光電等光電子信息企業。
實際上,這個2019年落戶于葛店,總投資120億元,占地757畝的新一代顯示技術項目,是國內LED芯片龍頭級企業三安光電主動嵌入光谷產業鏈的關鍵項目,亦是國家芯片產業基金的投資項目。
正是由于湖北省推出了一系列的創新投資招商體制,才吸引來更多產業項目和國家級產業投資基金前來共謀發展。
就在三安光電進入投產期的同時,投資80億元的湖北芯映光電和投資50億元的瑞華光電項目前后腳的落戶在了葛店開發區。這兩家在芯片封裝領域各有分工的企業,正是為三安光電與華星光電、天馬微電子等上下游企業“補鏈”封裝環節而落戶葛店的。
類似這樣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也吸引各路資本與之形成產融互動的正循環。
今年6月28日,由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與湖北省政府合作發起設立的“湖北高質量發展產業投資基金”在武漢經開區揭牌成立,首期規模就達150億元。基金采取市場化模式管理,由洪泰基金作為管理人,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本參與。
湖北高質量發展產業投資基金主要投向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電力裝備、基礎及新型制造四大領域,目前已有涉及新材料、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芯片等新技術領域的十余個項目與之簽約。
不僅在推進產業升級,培育新興產業方面,武漢在不斷加速,同時在吸引產業資本匯集上,這個中國經濟地理的“心臟”城市,也正在構建中部地區的金融樞紐。
7月初,《武漢市打造區域金融中心實施方案(2021—2025年)》《武漢市加快區域金融中心建設若干支持政策》、《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創新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的出臺,為武漢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底”。
毫無疑問,這對于整個湖北乃至中部,實現傳統產業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成長,提供了重要的金融資本支撐,為高質量的經濟發展作出重要的鋪墊。
在本月末舉辦的“2021湖北高質量發展資本大會”上,湖北高質量發展產業投資基金的項目簽約與“中部金融樞紐建設”等議題,亦是對中部崛起過程中產融融合新路徑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