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2年11月7日 /美通社/ -- 11月7日,施樂輝醫用產品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施樂輝”)攜第二代機械手鉆式骨科手術機器人系統CORI亮相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CORI系統是一套體積小、可便攜移動且功能優異的機器人系統,于2020年2月獲得FDA 510(k)批準,可用于單髁和全膝關節置換術,并在2022年1月獲得FDA 510(k)批準擴大適應癥至髖關節置換。隨著CORI在進博會平臺的亮相,也將加速CORI在中國市場的落地,助推智能骨科行業領域高質量發展。
經濟性和工作效率受限,亟需大眾化機器人擴大應用
隨著機器人技術的發展,骨科機器人手術因能有效解決傳統外科手術精準度差、手術時間長、醫生疲勞和缺乏三維精度視野等問題得以迅速普及,并獲得了廣泛接受。
根據美國咨詢公司Frost & Sullivan的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骨科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僅為410萬美元,到了2020年,市場規模已達到4250萬美元。而2020年中國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的市場規模為1480萬美元,預期將于2026年達到3.3億美元。
而在政策方面,骨科機器人行業發展也獲得了利好加持,不僅《中國制造2025》將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列為重點發展領域,北京、上海醫保局也先后將手術機器人納入醫保支付目錄,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被納入北京甲類醫保支付目錄,患者可獲全額報銷。上海醫保局也將手術機器人納入本市基本醫保支付范圍,在全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性,政策的扶持對骨科機器人相關產品耗材的應用推廣和手術量提升產生了積極作用。
盡管如此,目前骨科機器人手術滲透率仍然處于較低水平。“經濟性和工作效率是主要原因之一。事實上,過于龐大的機器人系統,應用場地會有所限制,使他們無法發揮作用。‘大眾化’的骨科機器人系統,應該是可被用于每個病人、每個手術室場地,能夠適應提供骨科服務的每個環境。”施樂輝骨科事業部高級總監張帆表示。
小身材集大智慧,引領骨科手術數字變革
此次亮相的CORI系統專為擁擠的手術室而設計,占地面積僅為70cm X 60 cm,并擁有快速的開機備臺時間(15-30分鐘),這意味著它可以從一個手術室快速、便捷地移動到另一個手術室,并及時展開應用,極大地提升了設備周轉率。
CORI具有335HZ ATRACSYS超高頻紅外追蹤攝像頭,專為機器人輔助手術設計,依靠術中智能注冊技術,構建關節骨骼和軟骨的3D模型,讓醫生可以根據患者的解剖結構制定個性化手術方案,從而減少了術前CT成像的時間、成本和輻射暴露。
CORI配備的新型機械手鉆,與施樂輝第一代機械手鉆機器人Navio相比,外形設計更符合人體工學,能夠提供兩倍切割體積,切除速度提高了29%,提升磨骨精準性和高效性。配合傳統工具聯合應用,增加截骨選擇的靈活性。3D術中成像與機器人精密銑削工具相結合,對目標骨面進行截骨的同時,對韌帶軟組織形成很好的保護。
此外,CORI能夠采集全程膝關節活動度的間隙平衡圖,幫助醫生更好地應對復雜膝關節手術,結合患者的間隙情況制定截骨方案,讓極具挑戰性的復雜手術變得更加容易。顯然,CORI這些“聰明才智”,讓外科醫生在獲得機器人精準輔助的手術同時,并不會喪失手術全程的參與感和決策能力,反而幫助外科醫生更好地發揮自主性。
“很高興能夠在進博會這個開放共享的平臺展現我們在智慧骨科與手術機器人領域的成果。”施樂輝骨科事業部高級總監張帆表示,“當骨科手術機器人經濟高效地適應現有的骨科工作流程時, 每個患者都會受益,每個醫生也是,而不僅僅是少數能夠到達學術頂端的人,這對于國內醫療體系實現提質增效、推動分級醫療同質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施樂輝作為一家全球醫療科技的先行企業,致力于研發先進醫療技術。此外,施樂輝也在進一步積極探索全流程一體化的骨科策略,幫助更多患者重獲健康。我們的使命是讓生命擁有無限可能。我們期望CORI的引入,能夠幫助國內建立更高的骨科手術醫療標準,打造智能骨科行業數字生態系統,擴大并延伸智能骨科的臨床應用,惠及更多的患者和醫生,共創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