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排名第一學府IIT馬德拉斯分校與丹麥大學聯合開展研究,揭示可革新疾病研究的基因“開關”
印度金奈2025年10月10日 /美通社/ -- 印度排名第一的頂尖學府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與丹麥研究人員共同揭示,基因變異之間的相互作用如同“開關”,可激活潛在的細胞通路。
這項與丹麥技術大學聯合開展的研究成果已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DOI: 10.1038/s41467-025-63306-4)。該期刊由Springer Nature出版,屬于開放獲取期刊。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運用系統級多組學方法,揭示了酵母中多個遺傳變異如何協同激活此前處于休眠狀態的代謝通路。 該研究闡明了基因間相互作用如何動態重構代謝網絡,為解析多基因協同作用以調控和優化復雜表型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框架。
該研究由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生物技術系博士生Srijith Sasikumar先生與Himanshu Sinha教授主導,并與丹麥技術大學的Shannara Taylor Parkins博士及Suresh Sudarsan博士合作完成。
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生物技術系教授Himanshu Sinha深入闡釋了此項研究的重要意義:“這一發現的影響遠超酵母研究本身。 包括癌癥、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在內的許多復雜人類疾病,其發病機制通常源于多基因的協同作用,而非單一基因突變。 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的這項研究為系統性研究這些相互作用提供了機制框架。”
此外,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生物技術系博士生Srijith Sasikumar先生補充道:“這就像同時撥動兩個開關,突然激活了一個隱藏的備用電路,使整個系統的行為發生了改變。 這表明,基因并非孤立運作,其相互作用能夠產生我們原本無法觀察到的新結果。”
該研究的實際應用前景包括:開發可捕捉基因變異協同效應的生物標志物,識別對應藥物靶點,從而實現更精準的疾病診斷與預后評估,并基于個體獨特的遺傳背景,量身定制個體化治療策略。 除醫學領域外,該框架亦可應用于工業生物技術,通過重構微生物的代謝通路以優化生物燃料的生產效率;同時,它還將在農業科研中發揮潛力,助力提升作物產量和畜牧業生產效能。
這些應用共同彰顯了以酵母等簡單生物體為基礎的研究發現,如何化為惠及人類健康、推動工業革新、促進社會進步的深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