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5年9月29日 /美通社/ -- 近日,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推出《勇敢的心》系列視頻第三期,與劉建實教授進行了對話。這位有著40多年心臟外科醫生生涯、入選"中國名醫百強榜"的醫者,分享了自己從醫多年的深刻感悟與偉大夢想。他不是追逐聚光燈的"明星"專家,卻以學者的理性冷靜和醫者對生命的理解尊重,在醫學之路上穩步前行。從赴德深造到毅然回國投身中國心血管外科發展,從專注手術為患者謀福祉到帶領醫院深入高原開展慈善救治,再到夢想建立醫生培養體系,劉建實教授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如同一盞明燈,照亮著醫學與人性交織的道路。
在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安靜的走廊里,劉建實教授的目光平靜。他穿著洗得發白的白大褂,步履沉穩,不緊不慢。他不是那種喜歡大張旗鼓的醫生,也不是那種將自己安置在聚光燈下的"明星"專家。在他身上,有一種學者的理性和冷靜,也有一份醫者對生命的理解與尊重。
劉建實的心臟外科醫生生涯,已經有40多年。1995年,他應世界知名的德國夏里特醫院心臟中心院長Konertz教授邀請,赴德國從事心臟外科的臨床工作。2012年,他還入選了"中國名醫百強榜"。
在德國度過了多年的學習和工作時光后,他選擇回國,并不是追逐名利,而是因為"這是中國心血管外科正向發展的時候"。
如今他是上海德達醫院外科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并長期參與先天性心臟病公益篩查,率隊在青海、新疆、云南等地開展救治行動,累計篩查超2萬例,救治近千名患兒。
但在他眼中,數量和規模從來都不是當今成就的標準。他在最新一期的《勇敢的心》系列視頻中坦言,他更關心的是,在醫療現代化進程中,我們是否遺失了什么,又是否真正意義上思考何為"醫者"。
手術的目的不是炫技,
是為了患者更好的生活
劉建實曾不止一次地提出一個觀點:他更愿意做一名"外科醫生",而不是一個單純的"手術大師"。
"手術大師只關心開刀,關心技術。"他聲音不高,卻字字清晰,"他們不會去想,(先心病)手術對生病孩子的影響,也不會去考慮,手術對于一個家庭意味著什么。"
這個理念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植根于他無數次的臨床。劉建實的日常,充滿了許多左右為難的倫理困境。在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老年患者是常見群體,他們往往同時患有多種疾病,腫瘤、心血管病、腦血管病……這些復雜的情況,讓醫生手中的手術刀變得沉重。
"我們做手術,不是為了做手術本身。"劉建實說,"而是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他們的生命。"這句話,是他作為醫生最樸素的信仰,也是他面對所有倫理問題時,心中唯一的天平。
超越醫院的救治:
從上海到高原
劉建實的醫者之路,絕不局限于醫院的四壁。作為一名醫生,他不僅希望治好病人,還連續多年參與德達醫院的慈善活動,率隊深入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
"我覺得德達這個慈善救助工作,特別是和紅十字會合作之后,這部分工作應該說是做得還是蠻好的。我們光是給兒童做心臟手術,以慈善方式接收的,已經有1000多例了。"劉建實說。
一個醫生的夢想:
加工未來
在《勇敢的心》最新一期視頻里,劉建實坦言,來到德達,他夢想能建立起像德國或美國頂尖的心臟中心那樣的醫生培養體系。
"你比如像美國的梅奧醫療(Mayo Clinic),還有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還有我在德國待過的夏里特醫院心臟中心(Deutsches Herzzentrum der Charité)——心血管疾病治療的五大知名醫院之一,這些心臟中心對醫生的培養要求非常嚴格,而且周期非常長,輪轉結束后還要參加各類專科考試。"劉建實說。
在德達醫院內部,年輕醫生正按著劉建實夢想的那樣經歷輪轉、學習。他相信,只有當醫生不再只是開刀的"手術大師",而是擁有普遍關照和人文關懷的"外科醫生"時,醫學的未來才能真正的光明。
"我這輩子就干這個了,干不了別的事。"劉建實說,他的聲音平靜而堅定。對醫生職業的純粹與熱愛,讓他在醫學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也更寬廣。他不僅是救治心臟的醫生,更是守護人性的醫者。他所做的每一臺手術,所說的每一個訴求,所傳遞的每一個理念,都是在丈量著醫學的邊界,守護著人性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