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2年9月5日電 /美通社/ -- 根據CHINA HRKEY研究中心的調查,目前我國注冊登記的中小企業已超過1000萬家,占全部注冊企業數的9成;中小企業工業總產值和實現利稅分別占全國企業總數的60%和40%左右。中小企業提供了75%的城鎮就業機會。近幾年來,在全國每年1500億美元左右的出口總額中,中小企業占60%左右。中小企業如今已成為我國經濟的主要層面。
中小企業代表了知識經濟時代最有活力、成長較快的企業群體,應給予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CHINA HRKEY的調研數據顯示:
1158萬個中小企業,平均從業規模僅為13人。與發達國家的數據相比,反映出三個特點,一是中國在黨政社團、事業單位等非企業單位就業的勞動力過多;二是中小企業發展不足,本應是較大的就業渠道顯得狹窄,就業問題極為突出;三是未來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和解決城鎮新增就業及再就業的主要渠道是從數量上大規模發展中小企業。
近8成中小企業主年齡在20~40歲之間。
50%的企業主擁有專科以上學歷,并對企業管理和核心人才的重要性有了較高的認識。
中國企業平均壽命較短,據統計,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與歐美企業平均壽命40年相比相距甚遠。中國企業數量眾多,但企業的生命周期短,重復走著“一年發家,二年發財,三年倒閉”之路,能做強做大的企業更是寥寥無幾。企業做不長、做不大的原因有很多,我們認為根源只有一個 -- 缺乏一支能引領企業永續前進、隨環境變化而變化的核心人才隊伍。
我國中小企業的總體分布較為合理,主要分布在中低進入壁壘行業.
珠三角、長三角占到中小企業的數量的30%,其他地區約占40%,體現出經濟發達地區也是中小企業最活躍的區域。
成長性分為高成長性、漸進成長性和緩慢成長性。總體而言,我國小企業主要為緩慢成長性企業。高成長性和漸進成長性較高的為高科技企業、食品制造業、連鎖商貿業等。
“先生存,再發展”的觀念正在轉變
隨著我國政府對中小企業的逐漸關注,自2003年起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了多項針對中小企業扶持的政策法規(如2003年的中小企業法),金融機構也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難、融資難推出了多項定制化的服務措施。與此同時,眾多國內風投、私募機構眾、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等民間金融機構的出現,也將更多目光投向具有高成長性的新興中小企業,令新興中小企業的資金緊張得以緩解。令更多中小企業的發展資金來源不再只是華山一條路。
解除了快速盈利這個千百年來中小企業發展初期的緊箍咒,令新興中小企業能全力以赴去投身于客戶需求、產品體驗和市場拓展,互聯網企業在誕生之初就能不斷更新產品、迅速擴大客戶群,正是基于這點。當然在贏得客戶之后,新興中小企業必須逐漸將產品由免費變為收費,大部分新興企業在度過這一關口后,都發展得很好。因此新經濟時代的快速成長的中小企業的發展戰略是,“先壯大,再贏利”。
CHINA HRKEY《中國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白皮書》的總結和思考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國內關于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文獻和報告遠較中小企業經營環境、生存發展、融資、政策研究要少,在以“人才“為核心經營要素的21世紀,CHINA HRKEY對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將不會止步于這份報告,我們希望與其他關心中小企業的同仁一道,將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研究逐漸深化,讓關心中小企業成長的各界同仁和中小企業本身,都能獲得一些有價值的管理思考和啟發,并能在實際工作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