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2019年4月1日 /美通社/ -- 日前,飛利浦與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聯合發布了 “智慧重癥信息系統平臺”-- ICM-UP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Up),是由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中國醫大一)馬曉春主任帶領的重癥醫學科和飛利浦團隊,歷時六年多協同共創的重要成果,為中國重癥醫學領域保障危重患者安全、提高救治效率以及不斷提升醫患救治體驗,提供了一套真正符合中國患者特點和臨床實際需求的、可復制的中國危重癥臨床解決方案。
重癥監護室每天面臨著諸多挑戰。首先,由于床旁設備和患者信息集成度低,數據缺乏集成完整性、及時性及有效性,大部分重癥數據中心仍處于少量集成、數據完整性不足及數據穩定性差等問題。因此,醫護人員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人工少量數據收集,更難及時從海量數據中獲得有價值的數據信息,甚至可能造成錯失最佳的救治時機。其次,數據在醫療信息系統中呈現分散和臨床邏輯關聯性差的問題,需要醫療人員在不同界面搜尋、整理診療依據,醫生無法基于完整的患者縱向數據,快速做出有效的決策。此外,醫院當下的信息系統無法實現持續性地優化,難以滿足臨床診療指南、質控及臨床研究不斷發展的需求。
此次落地中國醫大一的ICM-UP,是由馬曉春主任帶領的重癥醫學科與飛利浦團隊共同開發的一套由信息技術驅動的本地化智慧重癥信息系統。ICM-UP 擁有強大的數據集成功能及臨床術語重構的關系型數據架構,可以幫助臨床收集來自不同設備及信息系統中的各種臨床數據,并將其分門別類的按照臨床術語進行分類、整理、映射,還原“患者病情演進”,不僅節省了醫護人員手寫記錄的時間,并準確地將海量大數據歸總,為醫護人員的精準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從而為患者制定更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治療方案,幫助患者更好地康復。
ICM-UP擬以7*24小時床旁監控機制,致力于以病人為中心的診療方式,其內置的十余種危重癥臨床路徑分析引擎,可實時篩查患者并第一時間預警患者是否合并高危風險,幫助醫生客觀評價病人對于治療方案的反應。致力于幫助醫生準確分析最佳的救治時機,并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科學系主任馬曉春教授認為:“目前中國仍然缺乏一個具有臨床深度的信息系統,中國醫大一與飛利浦合作研發ICM-UP重癥臨床系統,將共同致力于服務中國重癥醫學的發展,并不斷完善為中國重癥提供一個可行的臨床信息化手段。”
飛利浦大中華區副總裁、戰略與合作及互聯關護事業群負責人梁建球先生表示:“飛利浦始終遵循本土化的創新理念,積極地推動及參與醫療生態系統的發展。我們很榮幸可以和馬曉春主任以及其帶領下的中國重癥醫學領域優秀的團隊合作共創,將其科系的實際臨床情境植入飛利浦智慧重癥信息系統平臺,從而將飛利浦全球領先的創新成果轉化在中國具有可復制的本地化解決方案,從而為更多的醫院、患者乃至醫療系統創造價值。”
飛利浦是患者監護解決方案的領導者,在全球擁有龐大的客戶群體,每年有超過2.75億人通過其設備接受監護。在普通病房和重癥監護室,接受救治的患者每天可以生成數量驚人的數據。與此同時,飛利浦始終致力于攜手全球醫療服務提供者、學術界以及大型醫院網絡,共同編制和維護高質量的ICU患者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