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5年10月24日 /美通社/ -- 近日,由蒙納字庫(Monotype)主辦的 Brand Talks 2025 字體與品牌論壇相繼于10月14日在上海、10月17日在北京成功舉辦。
兩場盛會匯聚了國際字體設計權威、本土創意從業者及汽車、科技等行業代表 。蒙納字庫執行創意總監 Emilios Theofanous 與字體廠商合作總監 Dan Rhatigan 攜手多位本土專家,通過前沿理論解讀與實戰案例拆解,呈現了一場兼具專業性與實用性的字體文化交流活動 。
活動回放已上線蒙納字庫中文官方網站(https://cn.monotype-asia.com/)。
蒙納創意領袖核心分享:貫穿雙城的字體創新與品牌實踐
作為論壇的核心環節,Emilios Theofanous 與 Dan Rhatigan 兩位深耕字體領域數十年的專家在上海、北京兩站展開深度分享,分別從"技術美學演進"與"品牌落地實戰"雙維度,傳遞蒙納在字體設計領域的前沿思考與實戰經驗,為整場論壇奠定專業基調。
Emilios Theofanous:從紙筆到屏幕:展望字體的未來
蒙納執行創意總監 Emilios Theofanous 以《從紙筆到屏幕:展望字體的未來》為主題,分享了其對字體設計的深刻洞察。他指出,在信息過載的時代,字體不僅是視覺基石,更是連接用戶情感、塑造文化認同的關鍵媒介。
面對技術演進,Emilios 展示了 AI 與設計的協作新模式:設計師通過引導算法生成創意字形,但始終強調人類創造力在關鍵決策中的主導作用。現場還展示了多項國際定制字體案例,包括為騰訊打造的品牌字體、勃林格殷格翰可變字體,以及助力長城汽車推出的國內首款車用屏顯字體「長城黑體」。
他強調,未來的字體設計將更注重動態化與多感官融合,但核心始終是"以人為本"。蒙納將繼續通過資源整合與技術革新,推動字體在全球語境下的創造性應用。
Dan Rhatigan:精準字體策略,助力品牌打造獨特形象
蒙納字體廠商合作總監 Dan Rhatigan 通過三個典型案例,闡釋了字體作為品牌「秘密配方」的核心價值。
他以伯明翰公共交通導視系統為例,展示了如何通過專業字體設計解決原有字體的識別難題;在西南航空品牌升級中,演示了如何將標志字體擴展為完整字體家族,實現品牌聲音的統一;塔可鐘案例則體現通過細微調整實現品牌年輕化的設計智慧。
Dan 強調,成功的品牌字體需要品牌方、設計機構與字體專家的精準協作。每個團隊發揮專業優勢,共同打造既滿足功能需求又傳遞品牌價值的字體解決方案。
雙城特色議題:國際視野與本土實踐的深度對話
在兩位蒙納創意領袖的分享基礎上,上海、北京兩站內容各具特色,結合全球經驗與本土落地,讓論壇內容更貼近市場需求。
上海站:聚焦東亞字體協同與漢字文化傳承
上海作為國際化設計樞紐,論壇議題聚焦"東亞字體協同"與"漢字文化創新",吸引大量文化創意、品牌設計領域從業者參與。
Ryota Doi(蒙納日本創意字體總監)和 Chorong Kim(蒙納韓國資深字體設計師):東亞字體的協同設計邏輯
兩人聯合帶來《東亞字體系統構建:協同設計與品牌實踐》分享,從中、日、韓字體的底層差異切入,明確"拉丁字體以基線為基準,東亞字體以字符中心為基準"的視覺平衡邏輯,并以"返、食、扇" 等常用字為例,直觀解析中、日、韓字形細節的區別與識別共性。
分享中,他們還結合蒙納經典多語言字體體系。為匹配 Neue Frutiger 開發的日文 Tazugane Gothic、中文翔鶴黑體、韓文 Seol Sans,該系列已成功應用于東京澀谷區導視系統、日本中央鐵道新干線內飾等場景,實現"一套字體適配多語言、多場景"的品牌視覺一致性。
同時深度拆解小米 MiSans 字體的日韓版本開發過程:韓文版通過"不對稱結構+手寫筆觸"注入人文感,日文版經 4 輪方案優化橫畫弧度以適配屏幕顯示,最終讓 MiSans 在保持小米"簡潔"品牌基因的同時,精準貼合日韓用戶的閱讀習慣與審美偏好,為跨國品牌多語言字體設計提供參考。
鄭初陽(茉莉字型創始人):CJK造型的構成
鄭初陽以《何為方塊字?CJK 字體世界》為主題,打破"方塊字=方形"的表層認知,從CJK文字底層解讀CJK諸文字的共同特征。
他指出,CJK構形的核心是"部件間的關系"。傳統書法(如王羲之楷書)中并無固定網格,設計師需通過"臨帖"掌握筆畫、部件的呼應邏輯,而非"網格"是漢字的根本;對比東亞毛筆(柔軟彈性,注重氣韻)與西方平頭筆(固定寬度,強調邏輯)對字體審美的影響,分析活字印刷、計算機技術對漢字"標準化"與"靈活性"的雙重改變。
針對 AI 時代的 CJK 字體發展,他提出:"未來或許無需預設固定字庫,而是通過 AI 動態生成技術恢復漢字的鄰接關系,讓傳統書法的靈動與數字技術的高效找到新平衡。"
北京站:聚焦垂直場景應用與情感價值守護
北京依托京津冀科技、汽車產業優勢,論壇議題側重"垂直場景字體應用"與"情感價值傳遞"。
宋雪梅(長城汽車空間域空間設計部總監):車載空間的字體美學實踐
宋雪梅與蒙納字庫中國區車機業務負責人毛峻聯合分享長城汽車與蒙納合作的"長城黑體"落地故事。宋雪梅指出,車載環境對字體有特殊要求:視距更遠、屏幕抖動、多分辨率適配,安全性與易讀性是核心挑戰。毛峻也從設計角度為觀眾解析,團隊通過縮小中宮、優化筆畫細節(如去除像素粘連)、增加字間距等方式,顯著提升不同駕駛場景下的信息識別效率。
這款字體已覆蓋長城旗下多品牌車型,實現車內視覺語言統一,推動行業車載字體驗標準的建立。
許樂(zerOh! 零綺創始人):量化時代的品牌情感守護
許樂以《萬物量化的信息時代,品牌與字體如何守護被稀釋的情感價值》為主題,直擊 AI 時代"情感被數據符號化"的行業痛點。
他引用維特根斯坦"語言有邊界,美學存在于不可言說領域"的觀點,提出"品牌需通過非語言體驗守護情感價值,而字體正是重要載體"。
通過兩個實戰案例,他具體說明字體的情感傳遞能力:快手海外品牌 Kwai 的定制可變字體"Kwai Headline",以字母"k"的圓潤弧度傳遞親近感,搭配四層活力橙色與"序列幀"動態視覺,將"Make Everyone Shine"的品牌價值主張轉化為用戶可感知的體驗;科技品牌 Zettlab 則突破行業無襯線體慣例,選用蒙納襯線字體 Manier,以銳利襯線和柔和書寫弧度平衡"科技理性"與"人文溫度",讓抽象的"存儲無限潛能"品牌主張具象化。
劉卓恒(Frustum Design 創始人):經典字體的本土文化適配
Frustum Design 創始人劉卓恒以「Helvetica 首次以主角出街」的公共藝術項目為線索,分享了一場關于字體、城市與公眾對話的深度實踐。他坦言,項目的初衷并非單純展示字體美學,而是試圖打破字體作為「被動工具」的固有認知,通過在上海陸家嘴與前灘太古里的實體空間呈現,引發公眾對日常視覺環境的主動思考。
項目中刻意「不完美」的排版甚至引發網友爭議,反而印證了設計已成功融入公共話語場域。他也表示,設計師應跳出商業框架,讓設計在連接城市記憶與未來想象中,真正實現角色的轉變。
生態共建:蒙納以字體連接全球創意與中國市場
作為擁有百年的字體行業領袖,蒙納字庫目前已構建覆蓋全球語言逾25萬款字體的Monotype Fonts 平臺,為全球創意者提供字體檢索、管理、應用的一站式服務。蒙納字庫還與 Adobe、Canva 等主流設計軟件品牌深度聯動,將優質字體資源無縫融入創意工作流,確保設計師隨時隨地獲取適配場景的字體資源,提升創作效率。
本次 Brand Talks 雙城論壇的舉辦,既是蒙納 "連接全球設計生態" 理念的踐行,也為中國設計師、品牌方、垂直行業代表搭建了知識分享和資源對接的高效平臺。未來,蒙納將繼續結合不同區域的產業特色,推出更多貼近行業需求的主題活動;同時依托蒙納的全球技術與資源優勢,為中國品牌提供適配全球傳播的字體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