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5年2月11日電 /美通社/ -- 《2015 年度商務環境調查報告》為中國美國商會聯合貝恩公司針對其會員企業開展的一項調查。調查顯示,盡管在中國開展業務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但外資企業將繼續調整在華運營以適應環境。他們認為,向全新經濟模式的轉變雖然艱難但最終定會成功,外資企業也將獲得更為公平的待遇。調查還表明,人力資源和監管挑戰仍將是困擾會員企業的首要問題。
“中國美國商會的會員企業看好中國市場,但隨著中國致力于經濟改革和可持續發展,企業仍需適應中國商業環境不斷演變的挑戰。”中國美國商會主席吉莫曼(James Zimmerman)先生說道,“我們的會員企業了解并能夠感受到中國領導層在進行經濟平衡和實施改革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的復雜性和困難程度。然而,在中國經濟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我們在2015年及之后的日子將會任重而道遠。”
據調查表明,2014年企業收入繼續增長,但已趕不上過去幾年快速增長的步伐。盡管如此,有超過70%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公司處于“盈利”或“大幅盈利”的狀態,其中有42%的報告稱利潤處于增長狀態,但增幅低于前幾年;另有44%的企業則稱利潤與他們在全球內的平均利潤相持平。六成企業報告稱其收入高于2013年,約兩成的企業報告稱其收入與上年持平。
在增長趨平的市場環境下,有超過30%的企業表示2015年沒有投資擴張計劃,這一比例為2009年經濟衰退以來的較高數據。貝恩對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會員企業仍保持樂觀態度,主要考慮到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和國內消費的上升。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和進一步的城鎮化也向企業釋放了積極的信號。今年的深入分析也揭示了各個行業的差別,相較于資源和工業企業,服務型企業對增長機會持更為樂觀的態度。
因此,一些美國企業繼續加強與中國經濟的聯系:三分之一的美國企業從本地設計、開發或定制產品和服務中獲得的收入占到了他們在中國業務總收入的一半以上。此外,美國其他一些企業還將中國作為其全球增長的基地。研發密集型或資源、工業行業中有近一半的企業將研發中心設在了中國,而這當中,研發中心不僅服務于中國市場還服務于其他新興市場的企業占比約為40%。
“中國市場目前正處在一個轉折點上,因此,與之有利益關系的企業需要決定是否留在中國繼續發展和投資,或者優先選擇其他增長機遇。”貝恩全球合伙人及本報告合著者石教立(Stephen Shih)先生說,“決定在中國繼續開展業務的企業需要確保他們的戰略能夠很好地適應變化中的中國市場機遇和挑戰。”
與去年相同,企業目前面臨的兩大主要挑戰仍然是高勞動力成本和不確定的監管環境。從事資源與工業行業的中國美國商會會員企業中,約四分之一的企業因勞動力成本高的原因已經或正計劃將生產或投資撤出中國。監管方面,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許可和政府審批流程越來越復雜。盡管85%以上的受訪者認為過去五年中國加強了對知識產權的管理,但仍有約80%的受訪者表示執行不力仍是主要問題;此外有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的知識產權和數據泄露風險高于其他國家。
在過去兩年,腐敗現象有所緩解。在企業高管最關心的問題中,腐敗問題從2013年排名第四跌至2014年的第六,而在2015年的調查中,腐敗問題進一步跌至第16位。但保護主義抬頭,自2010年以來首次成為企業高管最關心的五大挑戰之一。此外,近半數的受訪企業認為外國企業在華沒有以前受歡迎。
盡管存在這些挑戰,超過60%的企業仍將中國視為全球三大投資重點之一。但企業對中國的投資速度有所放緩,主要原因是市場準入壁壘或不利于外資企業的政府政策。越來越多的受訪企業認為,中國現在只是其全球投資的“眾多投資目的地之一”。認為中國投資環境質量正處于不斷惡化之中的企業數量大幅上升至29%,高達31%的受訪企業表示無計劃擴大在中國的投資,這是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較高的數字。
美國企業希望尋求可能的解決方案,應對目前監管環境存在的問題。如果推動美中雙邊投資協定(BIT)等改革措施,將使其在華業務獲益匪淺。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訪企業表示,簽訂雙邊投資協定之后,將能有效降低中國監管環境的整體復雜度,他們的企業也能夠進入新的業務或產品領域,提高收購能力。
“美中雙邊投資協定是改善監管環境的一個重要機會,也能讓美國企業提高其在華投資和創新能力,為中國經濟增長做出貢獻”,吉莫曼說道:“此次調查表明,我們的會員企業期待能以一種對企業和業界互利共贏的方式,在國家發展中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
今年是中國美國商會開展《商務環境調查報告》的第十七個年頭,共有近500家會員回答調查問卷,同時也是中國美國商會首度邀請貝恩公司協助開展調查和分析調查結果。
請點擊鏈接查看報告全文:
http://www.amchamchina.org/download?path=/cmsfile/2015/02/10/543b22dbafe5c04853ee28b7e19e1ad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