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6年11月8日電 /美通社/ -- 根據《巴黎協定》“雙55”的生效條件,該協議將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巴黎協定》的主要內容包括確保全球溫度上升限制在工業革命前溫度的攝氏2度以內,并努力設法把升溫限制在不超過攝氏1.5度,這將使中國正面臨更加嚴峻的國際減排壓力。當前,中國是世界上較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其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20.09%。
在此背景下,德國萊茵TUV根據其在能源領域多年的實踐經驗,正式發布《2016年能源管理體系現狀和發展白皮書》(下稱《白皮書》)。《白皮書》總結了全球范圍的能源管理實踐經驗,對中國能耗問題、政策導向方面遇到的挑戰和痛點提出了建議。《白皮書》指出,中國企業應以戰略思維應對節能減排,通過實施能源管理體系,從“用能方式維度的提升”和“精細化管理的延伸”兩方面著手,最終實現低碳經濟時代下的能源風險控制。
中國強制性能效政策覆蓋近60%的能源消費
《白皮書》調查顯示,在過去十年間,中國節能政策覆蓋的能源消費所占份額大幅增加。2005年以前,很少有針對工業的強制性標準和法規,但現在已經開始落實一項涉及全行業的節能政策框架。這與2005年到2013年期間工業能源消費增長59%的情況是相符的。工業在所覆蓋的終端能源消費量中占比較大,而在美國和歐盟工業所占份額比其他行業要小。
65%的節能目標需要通過結構調整來完成
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能效政策和行動方案齊全面、力度較大的國家之一。《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提出著力優化能源結構,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天然氣比重達到1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控制在62%以內。同時,“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要推動低碳經濟發展、打造低碳清潔、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目標是總共節能5.6億噸油當量。這其中,65%的節能目標需要通過結構調整來完成,對企業的能源管理和使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業借力能源管理體系完成低碳轉型
《白皮書》引用中國臺達電子為例,臺達電子是世界上較早引入能源管理體系的企業,2014年便已率先實現了50%的能源消耗。世界領先的化工企業 BASF 也是能源管理戰略的推崇者,在2015年已實現每噸銷售產品 CO2 排放量減少34.6%,能源供應鏈以及工廠的能效管理已成為其核心競爭力之一。
事實上,能源短缺和能源管理意識的建立,正在大力推動能源管理體系的發展。自《“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起,中國政府便正式提出 “建立健全能源管理體系”。GB/T 23331-2012《能源管理體系要求》國家標準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實施,適用于各類組織,屬于組織建立能源管理體系的通用要求。截止2015年6月,根據CNCA*統計,現有有效能源管理體系證書共計1169張。沿海地區作為較發達地區,生產能源消耗一直處于居高不下的狀態,對能源管理的需求也是最旺盛的,華東地區現有能源管理體系證書企業531家,占據了總體市場的44%。
成本控制精細化為能源企業提供轉型方向
《白皮書》認為,能源管理體系的實施有效控制低碳經濟時代下的能源風險,為企業識別節能機會、降低生產成本,可與現有 QMS/EMS 體系充分結合, 為企業內部以及供應鏈范圍內的能源管理、監督、測量等提供了統一的標準。這將有利于企業完成國家對企業下達的節能指標,并在未來的能源格局中搶占先機。
《白皮書》在充分論證能源管理系開展的主要阻礙因素后指出,“用能方式維度的提升”和“精細化管理的延伸”兩方面著手,將有助于企業在低碳經濟時代下的實現能源風險控制。企業應以全面的戰略思維應對當前中國正在實施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一方面,實現用能方式維度的提升,即從安全生產用能到既兼顧安全生產,又兼顧成本效益;另一方面,通過精細化管理的延伸,完成從質量控制精細化到能源成本控制精細化的轉型。
能源體系管理實施中的誤區和痛點
中國雖然越來越重視各行業能耗領域內的節能潛力,但企業缺乏執行力、節能減排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資金限制、研發能力不強等阻礙因素,同樣制約了中國能源管理體系的順利開展。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以下鏈接:
德國萊茵TUV《2016年能源管理體系發展白皮書》全文下載申請 https://jinshuju.net/f/pcd6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