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2017年3月17日電 /美通社/ -- 一肩高、一肩低,走起路來總是斜著身子,變形的脊柱讓她的背部看起來就像是背著一個“大包袱”……在蕭山某福利廠打工的40歲龍女士就是這樣度過了24年。平時走在路上,她總是會遭來異樣的眼光,被看作是一個“奇怪”的人。其實,她患的是一種病,叫脊柱側彎,又被稱為脊柱側凸,是一種脊柱的三維畸形。
苦等24年,終于在蕭山中醫院看到希望
“挺直腰板做人”一直是龍女士的夢想,因此她一直四處求醫,可是跑了很多醫院都被告知手術風險太大而不能如愿。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朋友處得知蕭山中醫院全仁夫院長是這方面的專家,便慕名而來,找到了全院長。經過診查,根據龍女士的全身情況及疾病發展狀況,對患者心肺及神經等功能進行評定之后,全院長一錘定音,果斷選擇手術治療。等了24年,龍女士終于等到了希望!
奮戰8小時,醫生成功將脊柱“扶正”
1月4日,在完善各項術前準備后,全仁夫和脊柱矯形、骨腫瘤科主任李偉為龍女士進行了“脊柱側彎截骨矯形術”。據李偉介紹,脊柱矯形手術因其難度高、風險大,一直被譽為是脊柱外科領域里的“黑洞”,對醫生的臨床經驗、醫院的硬件設備以及科室間的配合都有很高的要求。雖然他們之前也成功開展過很多例此類手術,但是這次手術難度又有了新的提高,因為龍女士的截骨角度已經達到92度。因截骨角度較大,術中稍有不當,隨時都有可能導致患者脊髓損傷、神經根損傷,最終癱瘓。同時,術中還需要修整患者的多根肋骨來達到矯形的目的,一個小小的失誤都會使患者在術中出現反常呼吸,肺不張,血、氣胸,肋間動脈大出血,肋間神經損傷等狀況,從而加重手術風險。手術過程可謂“步步驚心”!經過長達八小時的奮戰,手術室里終于傳來喜訊。手術相當成功,全麻清醒后,龍女士的四肢便已經能自主活動了。
李偉說,為了達到更加理想的矯形效果,這次手術他們采用了目前在脊柱矯形領域較為先進的矯形技術,如VCD截骨、三維轉棒技術等,這標志著蕭山中醫院在脊柱矯形術技術上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卸掉20多年的“大包袱”,40歲的她居然還長高13厘米
在二十一病區全體醫務人員的精心照顧下,龍女士術后一個月就已經可以正常行走了。“我的夢想終于實現了,現在我已經可以像正常人一樣挺直腰板走路了。”龍女士激動地說,“我不僅卸掉了這個背了20多年的‘大包袱’,沒想到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獲,身高由原先的133厘米長到了146厘米,整整長高了13厘米,真是太佩服醫生的水平了!”
龍女士所在的福利工廠同事得知她手術成功的消息后紛紛前來醫院探望她,和她患有相同疾病的兩位工友也隨后住進了蕭山中醫院,希望通過矯形手術來改變她們的現狀。
一張手繪天使照,畫出滿滿醫患情
2月的最后一天,是龍女士出院的日子。在蕭山中醫院二十一病區住院的近兩個月時間里,她看到的是醫生們精湛的醫療技術,感受到的是白衣天使們細致入微的照護。離院前,她送給護士長一封特殊的感謝信,這是她丈夫親手畫的一幅天使工作像,飽含了她和丈夫濃濃的謝意,她說:“我對全院長及二十一病區的醫務人員有著特殊的感情,是你們給了我新生。這次出院回家,我一定要去買件新衣服,復查時穿上它和你們拍張美麗的合影。”
醫生提醒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逐漸增強,對脊柱健康及脊柱疾病日漸關注,而脊柱側彎也成為關注的焦點之一。據了解,對我國全國各地城市的調查顯示,脊柱側彎的患病率大概在1.5%~2%左右,也就是說,大概每50個人就可能有1個人是脊柱側彎患者。
李偉主任介紹,脊柱側彎可分為繼發性、特發性、神經肌肉原性脊柱側彎等。輕度的脊柱側彎通常沒有明顯不適,外觀上也看不到明顯的軀體畸形。較重的脊柱側彎則會影響嬰幼兒及青少年的生長發育,使身體變形,嚴重的可以影響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癱瘓。當脊柱側彎超過40度時就應該選擇手術治療,早期手術是比較安全而且有效果的。隨著病情發展,嚴重者有胸廓畸形、肺活量降低等癥狀。當脊柱側彎超過60度時,還會影響心肺發育,甚至導致癱瘓,那時再動手術,風險就大大增加了。
李偉主任還提醒,家長應是孩子脊柱側彎的較早發現者。對于那些處于快速生長階段的青少年,家長要留意有無以下問題:
如發現異常,應立即帶孩子到醫院專科就診,早期發現并及時干預,可避免疾病晚期的手術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