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7年5月17日電 /美通社/ -- 飛速的現代化讓城市愈加耀眼,卻也讓鄉村日漸困頓。“當今的中國是‘流動的中國’,‘城滿’、‘鄉弱’、‘村空’”,經濟差異導致教育失衡,無數的孩童與青年,可能因為缺乏教育,而永遠無法走出貧瘠的鄉村,無法走向外面的世界。
在這樣的不平衡中,接受了更多教育、擁有著更多資源的人,應當敢于承擔更大的風險。牛津大學羅德學者王賽,就正在中國實踐著他的公益創想,致力于幫助心系公益,卻對行業缺乏深度了解的優秀青年與渴求人才的公益組織之間搭建橋梁。
5月13日,北京大學樂天行動派公益沙龍第三期活動于北京大學全球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舉辦,主題為“帶你去看更遠的地方 -- 教育公益與青年成長”。活動邀請了來自教育公益領域不同項目的嘉賓,聽他們講述自己和機構的故事,為鄉村教育謀求更好的發展,促進青年與世界展開更廣闊的交流。
育人,遇自己
美麗中國招募與大學關系經理陳驍向大家介紹了美麗中國。美麗中國希望所有中國孩子,無論地域貧富,都能獲得同樣優質的教育。目前中國面臨的城鄉教育不均衡問題,需要不同行業、不同身份的人匯聚各自能量共同努力。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麗中國招募來自不同專業、行業,有志于教育公益的志愿者,分配到中國各地進行為期2年的支教活動,用知識和技能的傳遞支持鄉村教育發展。值得注意的是,美麗中國在改善鄉村教育環境的實踐中,也不斷發現著問題。硬件條件容易改善,但更難也更重要的,是如何引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思考。為了更好的傳遞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美麗中國會對志愿者進行專業培訓,以避免支教中常常存在的輸出與接受障礙,達到更有效的教育。
更專業地支教,更寬闊地生長
而針對有意向參與教育公益,卻不便長期投入的志愿者,益微青年正在堅持籌辦鄉村夏令營,希望提供更加專業有效的短期支教項目,實現志愿者與學生的共同成長。在演講中,北京益微青年公益發展中心(EV)聯合發起人及總干事劉斌談到,希望通過周期更短、更加靈活的項目設置,吸引更多人放下負擔,參與到志愿服務之中;通過不同主題的素質拓展,發揮各專業人才特長。益微青年對“鄉村夏令營”有自己獨到的理念與方法 -- “非常123”,他們相信教育即生長,重視內容與過程雙方面的互動。
鄉村教育“事兒”那么多,你我能做點啥?
支教活動其實就是為了幫助教育落后地區發展,而21世紀教育研究院農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麗偉向大家直觀地展現了現實中國的農村教育困境。
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約1億4千萬,其中鎮區和鄉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約9千5百萬,占67.78%; 鄉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約3千7百萬,占26.20%。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總數約1千4百萬,占9.76%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總數約2千萬,占14.42%。
她講到,當今的中國是“流動的中國”,面臨“城滿、鄉弱、村空”的情況,由于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等原因,許多鄉村學校被合并或取消,而留守兒童上學成為問題。
在縣城、鄉鎮,有很多學校實行“大班制”、“軍事化管理”,每個班級人數在56人以上,這樣的教學損害學生健康,同時也損害教師的權益,學校的管制功能遠大于教育功能。
在農村的寄宿制學校,出現高達60%的寄宿留守,學生抑郁、校園霸凌、閱讀能力滯后、留級率高等問題十分嚴重。而有些規模太小,在辦學條件、老師、課程等方面都力不從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她講述了一位為了給孩子們更好的教學環境而四處奔走的村小校長的故事,講出了要辦好一座農村學校面臨著哪些困難和需求,呼吁社會各界關心鄉村教育問題,也希望大家都能獻出力所能及的一份幫助。
講好中國故事,助力青年成長
世界青年發展論壇主席、南京市青聯委員則柳茜與大家分享了世界青年跨越國別的文化交流故事。柳茜還在哈佛肯尼迪政府學院讀書的時候就發現,不論是中國同學還是外國同學,對中國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偏見,而這種偏見往往是因為沒有了解到全部事實而引起的。所以世界青年發展論壇創造機會邀請國外名校優秀青年進行“名校中國行”。每年在哈佛商學院、法學院、政府管理學院、文理學院、醫學院和本科學院內篩選非中國籍的青年領袖,邀請他們到中國進行結構化的主題參訪,從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不同維度全面解讀中國;同時為國內優秀學子創造與國外優秀青年交流的機會。
世界青年發展論壇同時開展了中國青年成長計劃:“地平線”青年領軍人才培養計劃。項目在全國高校范圍內遴選具有青年領袖潛質的優秀人才,通過理論研究、實務引導、國際交流、調研實踐四大模塊,在組委會公約框架內充分發揮學員自主性,制定系統培育方案,提升項目學員的家國情懷、理想信念、國際視野、領導能力、理論修養和實務經驗,為其在各相關領域成長為優秀的青年領袖提供助力。每期項目持續6個月左右,每月舉行1-2次項目活動,由日常組織活動及專項活動組成。日常組織活動以讀書會、交流會等形式展開,每月1次,專家與學員進行深度交流。專項活動不定期展開,結合項目模塊培養方案實施,每次1周左右。
柳茜說,做NGO很辛苦,但是世界青年發展論壇的所有志愿者都在努力堅持著,用心把他做好。那么是什么讓我們堅持下來的呢?肯尼迪學院的校訓是:你能為你的國家做點什么?我們相信,國家是由一個個個體組成的,只要我們不怕事小而堅持去做,聚少成多,就能為我們的國家帶來改變。
接受過更好教育的人,要敢于承擔更大風險
益橋中國創始人、牛津大學羅德學者、哈佛法學院JD候選人王賽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說接受了更多、更好教育的人,就應該敢于承擔更大的風險。王賽推遲哈佛法學院入學3年,而選擇回國進行公益創業,就是為了把優質的資源帶回家鄉。他創立“益橋”,致力于幫助心系公益,卻對行業缺乏深度了解的優秀青年與渴求人才的公益組織之間搭建橋梁。以類似公益領域的“羅德獎學金”的方式,幫助不同背景的人才進入各類公益組織全職工作一年,為其匹配導師、提供培訓和持續幫助,希望在這種跨界的過程中為公益事業激發新的能量,幫助公益組織吸納人才,也幫助青年精英探索職業和人生中的更多可能。
“行動是改變的開始,行動讓奇跡發生”,發展教育事業任重而道遠,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也仍然困難重重,但只要我們始終在路上,就能一步步地接近夢想和希望。
本次活動約有90位熱心公益的同學參與,出席嘉賓有美麗中國招募與大學關系經理,陳驍、北京益微青年公益發展中心(EV)聯合發起人及總干事,劉斌、世界青年發展論壇主席,南京市青聯委員,柳茜、21世紀教育研究院農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麗偉、益橋中國創始人,牛津大學羅德學者,哈佛法學院JD候選人,王賽。主持人由資深媒體人、哈佛大學亞洲中心研究學者楊子云擔任。
據主辦方介紹 ,2017樂天行動派公益沙龍將會持續進行,第四期沙龍將在6月舉辦,屆時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北京大學樂天行動派公益沙龍”獲取詳情。
最后,感謝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對活動的大力支持。
北京大學“樂天行動派”公益沙龍是由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主辦、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支持的系列活動。沙龍匯聚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領域的公益人、有創想有行動的青年,就全球青年公益話題展開討論,旨在增進青年對全球社會公益事務的理解,探索世界的更多可能,激勵更多青年人參與公益,樂天行動,創變未來。
注:稿件根據現場內容整理,未經嘉賓本人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