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7年7月31日電 /美通社/ -- 近年來社會經濟中越演越烈的“脫實入虛”現象,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視,“防范金融風險”被放到了極為重要的位置。2017年以來監管層連續采取了多種措施,近期中央層面也多次強調,金融要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7月28日,新理財雜志社舉辦的“首屆上市公司財務安全評價大會暨上市公司財務安全指數發布會”在北京召開,會議聚焦于“邊界 -- 實體經濟與金融化”,致力于探索財務數據價值挖掘、財務安全保障、金融如何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等話題,為保障經濟平穩健康運行獻計獻策。500多名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家和媒體朋友一起見證了這個重要時刻。
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財務安全是國家金融安全的基礎之一。上市公司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生力軍和領頭羊,也是最活躍的部分,其財務安全更具指標意義。這不僅關系到企業自身的生存發展,也直接影響到國家宏觀經濟運行,影響到國家金融安全。
為更好地揭示企業財務安全狀況,新理財雜志社聯合國內外50多位政府、經濟、金融、管理領域的頂級專家,在多年潛心研究財經大數據的基礎上,反復打磨,編制了《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安全研究報告(2017)》?!秷蟾妗吩O計了系列化、立體化、動態化的“財務安全指數”,為企業提供多維經濟和財務數據服務,也為決策管理部門和其他市場參與者提供新的觀察視角,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會上,財政部監督檢察局巡視員馬衛紅首先致辭。她指出,2017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新的形勢下,不斷提升會計監督成效,對于服務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局具有重要意義。強化會計監管是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優化市場資源配置的重要基礎;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保護公眾利益的根本保障;也是加強國際經濟交流合作的必然趨勢?!吨袊鲜泄矩攧瞻踩芯繄蟾妫?017)》的發布,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也給會計監督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著名經濟學家劉李勝教授指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是金融業發展的一個指導思想,也是合理產業布局、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基本原則。金融至少可以在五個方面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一是銀行、證券業、保險、信托等金融部門在混業經營中可進一步突出主業;二是要發展普惠金融,鼓勱大中型商行普惠制金融事業部從服務三農延伸偏遠地區、低收入階層和中小微企業;三是發揮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對三農和綠色金融發展的支持作用;四是加大保險業在對公共事業支持的同時,加大對基礎設施PPP項目的支持,投入更長期、更基礎、更有保障的領域;五是建立好多層次資本市場。
中國財經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法興闡述了《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安全研究報告(2017)》編制的目的和重要意義,同時提出,為持續發掘財經大數據蘊藏的豐富信息,充分發揮數據資產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新理財主導發起成立了“新理財·中國財經數庫”這一高端智庫,將為學術界、企業界和監管部門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國家統計局財務司司長張仲梁認為,現在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數據驅動思考、數據驅動決策、數據驅動經濟的年代。但任何數據都有其存在的邊界,忽略了邊界就有可能被數據誤導,甚至做出錯誤的判斷,在適當的地方、使用適當的方法來解讀適當的數據,是非常重要的。為此,他對《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安全研究報告(2017)》的數據解讀,提出殷切期待。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張新民以當前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解讀為例,提出隨著商業模式的改變,企業集團管理方式、發展戰略都在改變,原來教科書上的財務分析方法已經不適應。在此意義上,他認為《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安全研究報告(2017)》是非常有意義的探索。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秦榮生介紹了數字化與財務分析的發展趨勢。他指出,數字化是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數字技術被廣泛使用并由此帶來了整個社會經濟活動和環境的根本變化,因此,單純的財務分析已經很難適應企業規劃和發展的需要,在業務與財務一體化的趨勢下,要從企業小數據走向企業外各類相關大數據,對大數據進行智能化分析。
此次會議上還成立了中國財經數庫。馬衛紅、周法興、張仲梁、秦榮生、劉李勝、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黨委書記劉俊勇、京港地鐵董事兼CFO李紅薇、中國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審計部總經理王文章、新理財雜志社社長兼總編馬靖昊、新理財首席經濟學家何宇軒等人共同見證了中國上市公司財經數據研究的歷史時刻。
《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安全研究報告(2017)》是中國財經數庫的重要研究成果,何宇軒詳細介紹了這一報告?!秷蟾妗窂囊幠0踩?、業務安全性、資本結構安全性、現金流安全性4個維度,構建了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并從行業、區域、所有制、上市板塊4個方面對樣本企業進行了分類解析。研究發現,在4個維度中,資本結構安全性對總體安全性的貢獻度較大,其次是業務安全性、現金流安全性,規模安全性的貢獻度較低。同時,還公布了總體和分類別的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安全指數排行榜,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反應中國上市公司和經濟發展狀況。
中國精細化管理研究所所長汪中求以“沒有細節和數據就沒有現代管理”為題,認為當前中國管理學對數據的重視不夠,沒有從財務、統計學等角度進行深入研究。在大數據時代,過去一些不可量化的事物變得可量化,極大豐富了數據應用的范圍和價值,這是時代的機會。他表示雖然無法對中國財經數庫的工作進行全面評估,但愿意從管理學的角度進行補充。
中國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監事、審計部總經理王文章以傳統能源企業為例,分析指出,供給側改革在能源行業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但來自于供給側改革,由于資源并購重組導致的財務安全問題;來自于行業信用評級,融資結構優化受限等融資風險導致的財務安全風險;來自于股權多元化,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復雜性以及企業文化的差異導致財務安全問題;來自行業的高危特征以及日益嚴苛的保護政策引起的安全問題,需要引起關注。
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黨委書記劉俊勇根據《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安全研究報告(2017)》,解讀分享了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安全數據所包含的內容與發展趨勢。指出,財務安全指數的推出,在宏觀層面讓大家更加關注財務安全,微觀上幫助大家了解哪些行業、哪些區域、哪些企業等的安全性更高,還可以通過長期的數據來預測分析企業、行業的發展趨勢。但他同時指出,不能直接將財務安全指數和投資價值掛鉤,因為財務安全指數并非基于上市公司的市場價值考慮。最后,他認為此次論壇主題提出的“邊界”二字非常有意義,從管理角度看,“邊界”是從“NO”的角度、從反思的角度來看企業財務安全問題。
當天下午,到會嘉賓圍繞“實體經濟與金融化”這一主題,就金融監管政策、企業融資環境、脫虛就實、產業融合等熱點話題進行了閉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