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8年6月12日電 /美通社/ -- 6月11日,中銳地產集團宣布,原中南置地蘇南區域掌門人、明星經理人胡俊加盟公司,出任總裁一職,全面負責中銳地產集團的經營管理工作。
伴隨胡俊的加盟,中銳此番還啟動了組織架構調整,將原有分別位于上海和蘇州的兩級總部合并,統稱為“中銳地產集團”,以更為扁平化的姿態擁抱新的發展。自此,這家長三角區域的老牌房企,在歷經多年的規模平緩增長后,正式吹響了創新變革、提速發展的號角。
這位曾分別在華潤、綠地等標桿房企擔任高管職位,并帶領中南置地蘇南區域履獲佳績的明星經理人,將為中銳帶來何種變革?業內還存在一番思索:“地產寡頭時代,以中銳為代表的百億規模房企如何破局發展?”
寡頭時代,百億規模房企發展需要突破自我
當下的地產行業局勢已從春秋“百家爭鳴”發展到戰國“合縱連橫”。當媒體的聚光燈匯聚在金字塔尖的千億甚至萬億企業時,不容忽視的是百億規模的中小房企仍占大多數。它們的發展,在資源成本、人才吸引力、品牌競爭力等方面相比規模更大的對手都不占優勢,也正因如此,每一個進取心強烈、戰略思考清晰、能找準差異化優勢、有志于突破自我并突圍而出的房企,都是值得尊重的觀察樣板。
數據顯示,2017年行業規模超過1000億元以上的房企達到17家,超過500億元規模的企業達34家,行業內更多的是年業績量不足300億元的企業,其中100億~300億元區間的企業達到77家。
克而瑞數據分析也顯示,當TOP10(銷售額1500億元)房企占比達到35%,剩下的企業或只有一半的市場空間可以分食,后序列位的企業,幾乎已經沒有和第一梯隊企業“掰腕子”的可能。
中銳地產集團,2018年百強房企中排名第84位。雖然位列百強,但和大多數中小房企一樣,中銳之前的發展面臨諸多困難:拿地規則變化,競地門檻不斷提高,拿地難;融資層面,融資成本繼續升高,融資難;品牌影響力有限,吸引人才的難度增加,人才難。
何以突破,中銳地產人才先行
面臨“地難、錢難、人難”,百億房企就真的無路可走?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不妨,就從胡俊的老東家“中南置地”的發展之路總結一二: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中南置地銷售金額僅為200多億元,2017年增值至近千億。其業績大漲的背后,人才利好因素不容忽視:先是中南集團董事長陳錦石三顧茅廬,請明星地產經理人陳凱加盟;之后大幅度招聘優秀人才;同時在用人、選人、育人等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創新組織發展機制,激活組織活力。
陳凱也曾公開說過:當年陽光城的奇跡靠的是時間、地點和人物的選擇 -- 陽光城將總部從福州搬到了上海,吸納了一大批人才,同時在多地大肆買地,搶占市場先機。
如今總部已在上海的中銳地產集團的破局之道,也是先從“人才”上開始發力。在本次胡俊加盟后,伴隨著組織架構的深度調整,中銳勢必會對現有團隊進行升級,同時在管控模式、激勵機制等方面進行革新,以適應更快、更優的發展。
教育+地產,中銳集團的特色之路
業內專家指出:“如果中小房企要實現彎道超車,那么就必須找準差異化競爭優勢,提高市場辨識度,這將是必經之路。”
比如,在特色發展的房企樣板中,“朗詩”的發展頗受關注,2017年其銷售額為320.53億元,其凈負債率在一年中大幅降低,核心凈利同比增長了約130%。伴隨朗詩的特色標簽即“綠色”,其利用在綠色建筑領域積累的能力、經驗、品牌以及差異化產品優勢,與資源互補的金融機構、開發商合作,保證風險和利潤的平衡。
實際上,中銳集團在這方面也具有天然優勢。自2002年主導蘇州國際教育園區3.5平方公里的開發建設后,中銳集團開辟了“教育+地產”的獨特發展路徑。目前旗下中銳教育集團正大力發展基礎教育(K12學校的拓展和運營),并在職業教育領域有一定布局。教育集團已有分布于蘇州、無錫、太倉、合肥、徐州等地的多所優質在營學校,并有多所學校在建。利用積累的資源基礎,中銳在地產領域也充分利用優勢教育資源進行探索,不斷深化“教育+地產”的協同能力。目前中銳正在把教育綜合體、教育小鎮等產品形態作為推動集團業務升級的新方向,這種教育產業導入能力,不僅是時下熱門的“地產+”發展模式,也成為公司能否破局發展的關鍵因素。
2018年年初,中銳集團曾經提出過未來的發展目標:地產業務方面,在2017年的基礎上,實現年復合增長50%以上,到2021年集團成立25周年之際,沖進500億陣營。教育業務方面,集團的目標是在現有運營學校的基礎上,保持每年新開3-4所的節奏,到集團成立25周年之際,K12學校數量達到20所,同時,職業教育也持續創新發展。
這是一個短期和中期結合的目標,為中銳的發展提供了量化尺度。在胡俊加盟后,中銳地產集團的發展目標是否會有調整,“教育+地產”的業務邏輯如何更加協同,以中銳當前的規模如何實現彎道超車,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方面。更大層面講,中銳作為又一家有志于突破自我的百億房企,具有鮮明的樣板意義,其變革之路如何有序推進,業內正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