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9年10月25日 /美通社/ -- 未來的工作是什么樣子?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暫且讓時光回溯到20年前,那個年代,沒有智能手機、沒有外賣、沒有嘀嘀和共享單車,訂機票、酒店都需要去指定的窗口排隊……20年后的今天,人們可以無限慵懶地享受著智能時代饋贈的一切 -- 簡單到只要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足不出戶地搞定所有衣食住行 -- 出行、訂餐、訂酒店、買衣服……這些新鮮的商業模式都圍繞著一個核心展開:時間。
嘀嘀出行和外賣平臺的出現就是最好的例證,時間的碎片化和靈活性,決定了在這一商業模式的背后,支撐它們的傳統雇傭關系被打破。這一特點,正符合時下流行的Z世代職場人的職業觀念。也因此,一個新生詞匯在幾年前應運而生 -- 靈活用工。但在科技更新迭代迅速的現下時代,任何新生事物熱度不會持續太久,便會被另一樣更為先進的新生事物所取代,靈活用工也不例外。當靈活用工還在被一部分企業視之為“法寶”時,在另一些企業,特別是大型地產物業、零售企業和服務業,卻也飽受詬病。
廣泛意義上的靈活用工的本質是“企業-員工”轉變為“平臺-個人”,而從企業內部可控的人力資源入手的調配,則是進一步優化這類靈活用工的迭代式創新。在這方面,亞太區領先的勞動力云服務企業 -- 上海勞勤,已邁出了第一步,率先推出“內部靈活用工”服務,旨在幫助企業降本增效。
泛靈活用工大熱的隱憂
目前,很多大型企業主體考慮到降本增效、用工周期的靈活變動、用工風險等因素在慢慢傾向靈活用工。一般企業都通過第三方勞務外包公司來全權處理人員的招聘、稅收、管理等事宜。
但通過第三方平臺的勞務外包仍然具有一定的隱憂,比如這其中的隱形成本:要承擔的外包公司的方案費用,等待勞務公司招用合適人員的時間成本;還有外部人員的安全和誠信問題;匹配度較低、到面率和到崗率低、管理難度較高、勞動糾紛比較頻發等問題。
這些現實存在的隱憂和問題都說明靈活用工需要更加靈活機動的人力資源管理方式。從企業內部可控的人力資源入手的調配,可能是解決以上問題的第一步。
企業內部人力配置現狀
目前雖然很多企業已經試水靈活用工模式,通過外包來完成特殊時期的生產及經營任務。但從本質上說傳統內部勞動關系穩定,固定工觀念深重,存在勞動用工主體、使用單位和日常管理三者一體化思維,導致企業管理成本、人工成本都相當高;而且全日制工作制,很多時間員工出工不出力,工薪報酬支付情況與實際工時不符,造成企業效能低下。
以地產物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為例:第一是考勤。地產和服務業員工種類多、班次復雜、集中管控困難;第二是成本控制。地產和服務業流于人情管理較多,影子員工多,工時采集和效率、成本測算都達不到理想效果。第三是合規性。很多靈活就業者如果企業不替他們繳納社保,對個體申繳的辦理程序不清楚還太麻煩。而如果在企業入保,除了占據人力資源部門相當大的精力和人力,還會因為細化和公平性問題造成糾紛,增加了確認其法律關系的復雜性。
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的靈活運用嘗試
在傳統的公司組織方式逐漸松動,固定雇傭關系開始解體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崗位轉化為零散崗位。企業可以嘗試在現有人力資源池中以任務匹配和領取制驅動進行自組織,交付產品領取傭金后,各自離場。企業內部人力資源是個很容易被忽視的群體,在現有的考勤、工時、薪酬等固定勞動關系外,他們也可作為閑置的個體,有權利領取自己感興趣和有能力完成的任務。而這也將成為他們勞力變現、技能變現、成長為綜合型人才的有力方式。
上海勞勤在過去十幾年里為上千家企業提供包括智慧考勤、智能排班、能效工時分析在內的產品及服務。在他們服務的客戶中,有相當一部分制造和服務型企業都開始嘗試使用勞勤的內部靈活用工平臺。在勞勤的企業用戶看來,這種以任務或項目發包形式的內部靈活用工,可以極大地提升組織能效,降低成本,同時提升員工滿意度。
勞勤提供的這種內部靈活用工平臺事實上一種優化后的人力資源配置,可通過勞勤專門的靈活用工平臺發布即時任務,閑置人員“搶單”的模式實現。任務發布后,會通過人才畫像標簽做相應匹配,分配到有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資源池中,閑置的人員“搶單”完成任務,而后相關檢驗人員現場確認,提交“完成任務”按鈕,最后發布任務方確認支付完成。這種方式對集團公司尤其是制造業、大型地產物業、連鎖門店和服務業尤為適合。
這類企業通常一般采用“倒班制”,為方便大量復雜考勤和排班,大部分企業傾向于采用智能化考勤和自動排班系統,對人員的考勤和排班信息實時掌控并分析工時效能。而在當下服務致勝的大環境中,能及時調整人力配置,快速、高效的為客戶提供最優服務,最小化客怨處理頻率是這些企業迫切需要的;相對的這些員工大部分流動性大,提供服務時間靈活,賺取薪酬的愿望強烈,所以這些企業的內部靈活用工可實行性強。
“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的自有消化,將大大提高人力資源的配置效益。”勞勤創始人兼CEO汪友寶介紹說,既定員工資料庫已備,履行任務時,一鍵調取身份及其他證明,既可節省時間和成本,還能增加安全性和可信度,有助于實現人員轉換,對勞動替代性強的崗位實現人員靈活機制有促進作用。除此之外,企業和人員勞動關系軟化、簡明,省卻稅收等成本管理,給企業管理帶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