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舊金山和中國蘇州2025年9月8日 /美通社/ -- 信達生物制藥集團(香港聯交所股票代碼:01801),一家致力于研發、生產和銷售腫瘤、自身免疫、代謝及心血管、眼科等重大疾病領域創新藥物的生物制藥公司宣布: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XOI)替古索司他片(研發代號:IBI128)在中國痛風患者中的II期臨床研究的主要結果在2025年亞太風濕病協會聯盟大會(APLAR)發表。研究結果顯示,替古索司他各劑量組相較非布司他組均展現出了更顯著的降尿酸效果以及良好的安全性。基于該積極結果,信達生物計劃于2025年下半年啟動替古索司他片(IBI128)中國注冊臨床III期研究。
此次發表的結果是基于一項探索不同劑量替古索司他片(IBI128)在中國痛風患者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隨機、開放、多中心、平行、活性對照的II期臨床研究(NCT06501534)。研究入組84例痛風患者(平均年齡37歲,平均基線血尿酸575 μmol/L [9.6 mg/dL],平均基線體重80.7 kg),隨機接受替古索司他片50 mg、100 mg、200 mg或非布司他片40 mg治療,主要終點為第16周各治療組參與者的血尿酸達到<360μmol/L(6 mg/dL)的比例。
研究結果顯示,替古索司他各劑量組相較非布司他組均展現出了更大幅度且顯著的降尿酸效果和良好的安全性;不同治療組間療效也存在良好的劑量相關性。
* P<0.05,** P<0.01, *** P<0.001。
該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鄒和建教授表示:"痛風和高尿酸血癥正日益成為繼"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之后的"第四高"慢性疾病。中國高尿酸血癥總體患病率為13.3%,高尿酸血癥是導致痛風病的先決條件,中國痛風總體患病率為1.3%。痛風和高尿酸血癥患者短期內飽受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劇痛困擾,遠期來看,痛風石病變導致骨破壞和關節不可逆畸形,持續的高尿酸狀態潛在造成腎臟器官損害和心血管風險增加。當前國內臨床常用的降尿酸藥物都面臨安全性不佳問題,包括潛在心血管風險、肝腎毒性等,亟需更安全和有效的藥物治療選擇。替古索司他片是一種新型的非選擇性XO抑制劑,其在中國痛風患者中的II期臨床研究結果充分展現了替古索司他片的臨床獲益,顯著降低血尿酸水平且安全性良好。我很高興看到本項研究結果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展示,期待替古索司他片早日進入注冊III期臨床開發,為廣大痛風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信達生物制藥集團綜合管線首席研發官錢鐳博士表示:"很高興替古索司他片的II期研究的結果在國際學術舞臺亮相,該研究結果表明了替古索司他片相較于非布司他片在降尿酸方面具有顯著的療效,同時也表明替古索司他片在多個劑量水平下,在中國痛風人群中均具體良好的安全性。我們將基于與監管機構溝通,盡快推進替古索司他片的III期臨床研究,爭取早日為中國痛風患者提供更優的治療選擇。信達生物將持續打造心血管及代謝領域創新一代產品管線,覆蓋"四高"廣闊慢病人群,不斷滿足老百姓對于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服務更多病患。"
關于痛風
痛風是一種因血液中尿酸濃度逐漸升高,超過血液中的溶解度[2],形成尿酸鹽晶體沉積在關節中引起的炎癥性關節炎。尿酸水平的持續升高可導致尿酸鹽結晶(痛風石)在關節、肌腱和其他組織沉積,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如:外傷、寒冷、炎性刺激等)可引起急性炎癥發作,稱為急性痛風發作。高尿酸血癥是嘌呤代謝紊亂引起的代謝異常綜合征,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過420 μmol/L,稱之為高尿酸血癥。高尿酸血癥與痛風是一個連續、慢性的病理生理過程,是多系統受累的全身疾病。高尿酸血癥在不同種族的患病率為2.6%~36%,痛風的患病率為0.03%~15.3%[3]。
目前,國內最常使用的降尿酸藥物為靶向黃嘌呤氧化酶(XO)的抑制劑:別嘌醇和非布司他。但是,別嘌醇在中國漢族人群中易發生超敏反應,該超敏反應可造成約30%的死亡率,使得其在中國的使用受到了限制,而非布司他的長期使用與肝功能異常和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相關[4-7]。因此,仍然需要開發更安全和更有效的降尿酸治療藥物。
關于替古索司他片(IBI128)
替古索司他(IBI128)是一種新一代非嘌呤類選擇性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XOI),通過抑制黃嘌呤氧化酶活性,阻止次黃嘌呤和黃嘌呤代謝為尿酸,減少尿酸生成,從而降低血清尿酸(sUA)濃度,用于治療痛風患者的高尿酸血癥。
截至目前,替古索司他已完成一項美國II期臨床研究,一項國際多中心III期臨床研究,并在中國已完成I期和II期臨床研究,上述研究結果表明替古索司他片能顯著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和提高血尿酸達標率,呈現劑量依賴性,且顯著優于非布司他。在安全性方面,替古索司他片各劑量組耐受性均良好,且未觀察到劑量依賴性的不良事件。
2022年12月,信達生物與LG化學達成戰略合作,獲得替古索司他在中國的獨家開發和商業化權利。
關于信達生物
"始于信,達于行",開發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質量生物藥,是信達生物的使命和目標。信達生物成立于2011年,致力于研發、生產和銷售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重大疾病領域的創新藥物,讓我們的工作惠及更多的生命。公司已有16個產品獲得批準上市,它們分別是信迪利單抗注射液(達伯舒®),貝伐珠單抗注射液(達攸同®),阿達木單抗注射液(蘇立信®),利妥昔單抗注射液(達伯華®),佩米替尼片(達伯坦®),奧雷巴替尼片(耐立克®), 雷莫西尤單抗注射液(希冉擇®),塞普替尼膠囊(睿妥®),伊基奧侖賽注射液(福可蘇®),托萊西單抗注射液(信必樂®),氟澤雷塞片(達伯特®),匹妥布替尼片(捷帕力®),己二酸他雷替尼膠囊(達伯樂®),利厄替尼片(奧壹新®)和替妥尤單抗N01注射液(信必敏®)和瑪仕度肽注射液(信爾美®)。目前,同時還有2個品種在NMPA審評中,4個新藥分子進入III期或關鍵性臨床研究,另外還有15個新藥品種已進入臨床研究。
公司已與禮來、羅氏、賽諾菲、Incyte和MD Anderson 癌癥中心等國際合作方達成30多項戰略合作。信達生物在不斷自研創新藥物、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秉承經濟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多年來,始終心懷科學善念,堅守"以患者為中心",心系患者并關注患者家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公司陸續發起、參與了多項藥品公益援助項目,讓越來越多的患者能夠得益于生命科學的進步,買得到、用得起高質量的生物藥。截至目前,信達生物患者援助項目已惠及17余萬普通患者,藥物捐贈總價值34億元人民幣。信達生物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提高中國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水平,以滿足百姓用藥可及性和人民對生命健康美好愿望的追求。
聲明:
1.信達生物不推薦未獲批的藥品/適應癥的使用。
2.雷莫西尤單抗注射液(希冉擇®)塞普替尼膠囊(睿妥®)和匹妥布替尼片(捷帕力®)由禮來公司研發
前瞻性聲明
本新聞稿所發布的信息中可能會包含某些前瞻性表述。這些表述本質上具有相當風險和不確定性。在使用"預期"、"相信"、"預測"、"期望"、"打算"及其他類似詞語進行表述時,凡與本公司有關的,目的均是要指明其屬前瞻性表述。本公司并無義務不斷地更新這些預測性陳述。
這些前瞻性表述乃基于本公司管理層在做出表述時對未來事務的現有看法、假設、期望、估計、預測和理解。這些表述并非對未來發展的保證,會受到風險、不確性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有些乃超出本公司的控制范圍,難以預計。因此,受我們的業務、競爭環境、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情況的未來變化及發展的影響,實際結果可能會與前瞻性表述所含資料有較大差別。
參考文獻
[1]. Lisa K Stamp et al., (2021).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urate and flares in peoplewith gout and evidence for surrogate status: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wo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The Lancet Rheumatology. DOI: https://doi.org/10.1016/S2665-9913(21)00319-2
[2]. Martillo MA, Nazzal L, Crittenden DB. (2014). The crystallization of monosodium urate. Current Rheumatol Rep.16(2):400.
[3].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 2019年中國高尿酸血癥與痛風診療指南.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20,36(01) : 1-13.
[4]. Hyndman D, Liu S, Miner JN. (2016). Urate handling in the human body. Curr Rheumatol Rep. 18(6):34.
[5]. Sattui SE, Gaffo AL. (2016). Treatment of hyperuricemia in gout: current therapeutic options, latest development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Ther Adv Musculoskelet Dis. 8(4):145-159.
[6]. White WB, Saag KG, Becker MA, et al. (2018). Cardiovascular safety of febuxostat or allopurinol in patients with gout. N Engl J Med 378:1200-1210.
[7].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ULORIC (febuxostat) tablet for oral use https://www.accessdata.fda.gov/drugsatfda_docs/label/2019/021856s013lbl.pdf Accessed 2 Jun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