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5年9月29日 /美通社/ -- 2025年9月是我國首個"全國科普月",為大眾帶來了一場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科普盛宴。作為科普月期間的活動之一,"'菌'衡滋養 科學愛腸"上海科普大講壇第231期于9月27日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如期開講。本次活動由上海科技館、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主辦,養樂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活動現場氣氛熱烈,聽眾中不僅有來自上海的高校師生、眾多專業營養師,更有大批愛好科普、關注腸道健康的市民,大家共同近距離感受科學魅力,深入了解腸道健康的重要性。
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繆文靖表示:上海科技館作為國內頂尖的科普場館之一,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專業的團隊,為基金會的科普活動提供了堅實的平臺和有力的保障。而基金會也始終秉持著"集眾人之力,揚科普之光"的宗旨,以傳播科學知識、提升公眾科學素養為使命,積極投入到各項科普工作中。養樂多公司作為一家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深知腸道健康對于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性。基于共同的理念和目標,基金會和養樂多公司共同設立"養樂多健康教育專項基金",在腸道健康科普領域展開了深度且廣泛的合作。在即將迎來養樂多健康教育專項基金設立十周年的重要時刻,希望能夠繼續深化與養樂多公司的合作,拓展合作的領域和形式,開展更多富有創意和影響力的科普活動。
專家科普,實用"腸"識娓娓道來
本次科普大講壇特邀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吳江、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研究員張晨虹從不同維度講解"科學愛腸"知識,兩位專家的分享通俗易懂,干貨滿滿。
"營養健康,怎么吃?"吳江主任圍繞這一跟每個人都密切相關的話題,科普腸道與營養的關系。身體中營養的"旅行"即是新陳代謝的過程:首先通過飲食獲得營養物質,再通過消化吸收將營養物質轉變為自身需要的結構元件,進而通過合成與儲存將結構元件裝配成蛋白質、核酸、脂質等大分子,最終有機營養物質被分解,提供生命活動所需的一切能量。在此過程中,腸道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同時,腸道也是免疫力的重要來源,腸道黏膜構成了強大的物理屏障,腸道菌群是維持免疫系統的基石。基于不同營養素在免疫調節方面的作用,吳江主任還圖文并茂地拆解了各類營養素的科學攝入量標準與參考范圍,把復雜的知識變得具象化。
如何精準營養調控腸道菌群改善代謝?張晨虹研究員的講座為人們答疑解惑。人體腸道內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構成了精密的生態系統,兼具消化、營養合成、免疫調節及平衡代謝的作用,與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密切相關。腸道菌群從出生就開始建立,微生物以人們吃下的食物為原料進行著復雜的發酵工程。張晨虹研究員介紹,通過調整飲食結構,特別是增加全谷物、蔬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可以有效優化菌群組成。更令人振奮的是,根據臨床研究,維護腸道菌群平衡可能成為預防和治療慢性疾病的新突破口。其中分享了一項副干酪乳酪桿菌代田株(LcS)開展肥胖糖尿病前期男性代謝異常的影響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LcS可能對肥胖糖尿病前期受試者的代謝異常產生有利影響。
"益"路同行,守護大眾腸道健康
活動現場還舉行了養樂多健康教育專項基金續約儀式。該基金成立于2016年,由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與養樂多合作,旨在提升公眾關注自身腸道健康的意識,推動腸道健康知識的普及,為提高國民健康知識水平和素養貢獻力量。此次續約是雙方合作的延續,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與養樂多將深化合作,以公益方式為守護公眾腸道健康提供專業支持。
上海科普大講壇活動是凝聚社會各界力量,為大眾傳播知識的優質平臺。養樂多健康教育專項基金將"讓大眾與腸道健康更近"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繼續通過多渠道進行科普實踐,為大眾"腸"享健康"益"直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