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5年10月14日 /美通社/ -- 10 月 8 日,2025 "讓建筑邁向可循環"(Construction Goes Circular®)國際會議作為全球建筑循環經濟領域的頂級盛會,在芬蘭拉赫蒂市成功舉辦。作為會議發起方與核心推動者,佩克集團(Peikko Group)攜全生命周期低碳技術體系、全球落地實踐經驗及跨領域協同成果亮相,不僅鞏固了其在建筑可持續轉型中的先行者地位,更聯動全球行業領導者、科研學者與變革者共話經驗,為全球建筑業破解 "高碳困局" 提供了可落地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匯聚全球智慧,破解建筑業 "高碳困局"
作為驅動全球建筑行業向循環經濟轉型的核心平臺,"讓建筑邁向循環"(Construction Goes Circular®)國際會議自創辦以來便以 "系統性解決建筑全生命周期低碳問題" 為核心,吸引 30 余個國家的政策制定者、科研權威、頭部企業代表參與,涵蓋投資者、建筑公司、承包商、建筑師、結構設計師等全產業鏈角色。
據相關數據顯示,建筑業占全球能源消耗 40%【1】、廢棄物總量 30%-40%【2】,二氧化碳排放量超全球總量 1/3【3】,而本屆會議聚焦的 "裝配式建筑與可拆解設計""低碳建材與循環材料應用""數字孿生驅動建筑循環轉型" 三大議題,正是破解行業 "高碳困境" 的關鍵路徑。
會議延續高規格定位,匯聚芬蘭綠色建筑委員會、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KPF 建筑事務所、荷蘭應用科學研究組織(TNO)、AINS 集團等全球權威機構。EPFL 教授 Karen Scrivener 將解析石灰煅燒粘土水泥(LC3)的低碳創新,TNO 業務總監 Huub Keizers 將分享數字化與循環建筑的融合經驗;佩克集團首席執行官 Topi Paananen 以 "循環建造推動者" 身份致開幕詞,闡述佩克在全球建筑可持續轉型中的前瞻技術布局與實踐路徑。
"建筑業的循環轉型不是靠某一個環節的局部改進就能完成的,需要從設計、生產到施工建造、后期拆解的全流程協同推進。佩克希望以自主研發的綠色循環技術解決方案為支撐,與行業內合作伙伴攜手,共同探索切實可行的轉型路徑。" Topi Paananen 在開幕致辭中強調。
佩克引領技術創新 + 全球實踐,定義循環建筑標準
作為會議發起方與長期支持者,佩克集團始終以 "全生命周期低碳設計" 為核心,通過技術突破與場景落地,構建建筑循環生態:
立足中國市場,佩克自 2011 年在江蘇張家港建立生產基地與亞太區總部以來,持續推進 "歐洲成熟技術本土化創新",將可拆卸設計、廢料循環等理念融入中國裝配式建筑實踐,為中外循環經驗交流奠定堅實的本土基礎。
佩克首邀中方多位專家發聲,促進中歐可持續經驗深度交流
本屆會議中,佩克特別推動中國經驗與全球方案的深度對話,特邀香港中文大學結構平衡實驗室王帥中教授、亞太建設科技信息研究院岳意賀等中方專家出席,助力中國可持續實踐與歐洲視野碰撞、互相啟發。
值得關注的是,王帥中教授以 "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中國的實踐與挑戰"(Building from Construction Waste: Practices and Challenges in China)為議題發表演講,分享中國在建筑循環領域的實踐成果。其演講核心案例 —— 第 19 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中國館參展作品《廢砼再生》(Concrete Spolia),正是其團隊與佩克中國合作的技術實踐:借助佩克干式連接技術與裝配式理念,將威尼斯當地廢棄混凝土構件經 3D 掃描處理后,僅 4 小時即完成現場組裝,實現 "舊料新生",探索出廢棄混凝土資源化利用的系統解決方案。
"中國建筑業的規模與轉型速度,為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這一全球議題提供了寶貴實踐場景 —— 我們的技術與模式探索,既回應本土資源約束,也為他國應對類似挑戰提供可參考的經驗。" 王帥中教授表示,"此次在國際平臺分享這些實踐,不僅能讓全球同行更深入了解中國建筑循環領域的探索,也為中外可持續建筑的協同創新與經驗互鑒提供支持,感謝佩克搭建起這一交流橋梁。"
結語:2025 年 "讓建筑邁向循環" Construction Goes Circular® 國際會議,既是佩克全球循環技術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是其推動行業協同的重要平臺。從依托威尼斯雙年展實現技術突破,到深耕中國市場推進本土化落地,再到借國際會議鏈接全球資源,佩克始終以 "全生命周期低碳" 為核心,定義著循環建筑的新標準。
未來,佩克將繼續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堅守 "先行者" 定位,推動建筑業向"更低碳、更綠色、更可持續" 轉型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真正實現 "建筑不是資源的終點,而是循環的起點" 這一愿景。
參考數據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