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2025年10月15日 /美通社/ -- 近日,來自湖北省羅田縣匡河鄉海爾希望小學的學生們正圍著帶隊老師葉瑩,興奮地翻看剛領到的研學手冊,封面上"海納新知,智創未來"八個字,映出孩子們眼中的光亮。當天,來自全國 8所海爾希望小學的40名學生與8名老師陸續集結,一場為期6天的海洋科技研學營正式拉開序幕。此次活動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下稱“中國青基會”)與青島市海爾教育發展基金會合作發起,也是“希望工程?海爾小科學家”計劃的關鍵實踐,旨在為鄉村青少年搭建科技探索與視野拓展的公益平臺。
公益初心:從希望工程到"科技筑夢"的接力
開營儀式上,中國青基會項目相關負責人講述此次活動溫暖的方向:"希望孩子們能在我們 6天5晚的活動中有很好的收獲,也希望能通過研學營活動點亮孩子們對科技和海洋的熱愛。希望工程不僅在于資助,更在于點燃孩子們心中的火種,讓他們敢于夢想,敢于追尋。"作為1989年由共青團中央發起的全國性5A級公募基金會,截止2024年底,中國青基會已累計接受捐贈235.59億元,援建希望小學21144所,資助759萬余名困難學生,而此次研學營,正是為青少年成長"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使命的生動延伸。
此次與中國青基會攜手的海爾集團,同樣具有二十余年的教育公益積淀。自 1995年援建第一所海爾希望小學起,海爾集團已累計建成406所希望學校。海爾集團始終著力為鄉村學校科技教育提供幫助。"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學到自己想學的知識,在心底留下科技的種子、培育科技的夢。"海爾教育發展基金會項目負責人在歡迎詞中道出初心。
在重慶為期 6天的研學之旅中,來自多所希望小學的同學們踏上了一段充滿"新知"的成長旅程。在科技館,紅色機器人沿軌跡靈活移動,引來陣陣驚嘆,孩子們認真記錄下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的生動原理;走進工業園,自動化洗衣機生產線讓同學們目不轉睛,更萌發了"將來要控制機器"的職業理想。而在《重慶1949》舞臺劇中,革命先烈的故事讓不少孩子紅了眼眶,一位同學動情地說:"我想像先烈們一樣,為國家做些事。"高校課堂里,生動的人生規劃課讓孩子們立志"要走不一樣的路";磁器口老街的方言交流與團隊互助,也讓同學們在實踐中感受巴渝文化與責任擔當。海洋館里,中華鱘喚起他們對生態保護的關注;國防體驗中心,VR戰場與軍艦陳列讓同學們更懂"使命"的重量。結營儀式上,師生們共同慶祝祖國華誕,孩子們自信展示才藝,收到證書與禮物,在祝福與感動中,將這六天所收獲的科技啟發、文化認知與家國情懷,化作一粒粒成長的種子,即將帶回遠方,熠熠生輝。
師生心聲:在成長里看見公益的力量
"第一天有個孩子暈車,吐了之后說想休息,但過了半小時就過來找我:‘老師我可以,我能堅持'。"談及學生的成長,帶隊老師趙晶滿是感慨。她提到,此次研學中,孩子們的變化遠超預期:"從一開始不敢和陌生人說話,到主動跟外國友人打招呼、邀請拍照,這是很大的突破。"作為有 13年教齡的老師,她始終關注民族地區的留守兒童教育,她的學生攜帶各自村落的特色服飾參與活動,并在酒店練習民族舞蹈,"我們不僅要把民族的文化帶出來,還要帶著孩子們學習新的文化。"
來自河南省獲嘉縣馮莊鎮海爾希望小學的校長王民強也對此次研學贊不絕口:"我們從 700多名學生里選了品學兼優的孩子,比如少先隊大隊長,在研學中特別有領導力,幫老師組織活動,團隊配合度很高。"讓校長驚喜的是,有些在學校里沉默的孩子,這次變得格外積極,"每天都帶著高漲的熱情參與,吃飯時還在討論當天的知識點。體驗式學習真的能激發他們的表達欲,希望以后能多有這樣的機會。"
公益回響:讓每顆"小種子"都能向陽生長
研學營結束當天,孩子們帶著親手寫滿筆記的手冊返程。"這是我第一次坐高鐵飛機、第一次看海洋生物,我要把看到的告訴班里的同學。"楊艾琳在日記里寫道;馮鈺銅則把"控制機器"的夢想記在扉頁,"回去要好好學數學和科學";劉松葦的手冊里夾著一張游船門票,"下次想去北京看天安門,去哈爾濱看冰雕!"
對于中國青基會與海爾集團而言,此次研學只是起點,雙方繼續攜手整合更多資源,通過科技公益的力量為青少年點亮科學夢想。
從重慶科技館的機器人,到融創海世界的中華鱘,從 166艦的鋼鐵身軀,到紅巖劇場的先烈故事,這6天的科技研學營,不僅讓孩子們收獲了新知,更讓"海納新知,智創未來"的主題,成為鄉村青少年成長路上的一盞明燈。而這盞燈的背后,有希望工程三十余年間對我國公益事業的持續推動,也有海爾企業在公益領域的持續深耕——正如那位帶隊老師所說:"我們不僅是帶孩子看世界,更是讓世界看見這些孩子的潛力,讓每顆‘小種子'都能向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