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4年5月29日電 /美通社/ -- 經過2個月的試運營,國內首家由社會資本投資的國際化綜合性醫院 -- 上海國際醫學中心(SIMC)于5月28日正式運營。開院當天,由多點執業合作醫生與SIMC聘用醫生共同為前來就診的患者提供多學科聯合門診,并分別開展完成了普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等多臺手術,標志著SIMC全面投入運營。SIMC的建立與成功運營作為上海推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將為安全有序促進醫生合理流動、釋放醫療服務生產力、滿足社會多元化醫療服務需求探索一條成功之路。
為了更好地服務患者,根據患者病情靈活組成的多學科聯合診療服務模式,以及由多點執業合作醫生與SIMC聘用醫生共同提供醫療服務的形式與國際診療模式接軌,在該院將成為常態化。多學科聯合門診的優點在于:不同專科的醫生能夠在同一時間看到就診患者的全部臨床資料,經過跨學科專家討論,集思廣益,制定個體化較佳治療方案,提高診療效果。與現有傳統多學科聯合門診形式的不同之處在于,SICM多學科聯合門診的組建需求,先由SIMC臨床醫生根據患者具體病情特點與診療需要向SIMC醫務處提出,SIMC醫務處作為牽頭人,在第一時間組織多點執業合作醫生及本院醫生資源統一協調組成多學科聯合門診,共同參與某位患者的診療方案制定。
正式運營當天,在多學科聯合門診,一位30多歲外地乙肝女性患者,既往有流產史,再次備孕過程中發現血小板異常升高。結合該患者的具體病情及懷孕訴求,本次多學科聯合門診醫生由肝病感染科、血液科、婦產科、放射科、病理科多位專家組成,在最短時間內一次性為該患者共同制定下一步診療方案。與之相比,傳統診療模式下該患者很可能要多次往返于一家醫院上述各個科室,甚至是不同醫院的特色專科門診,時間、精力與經濟成本可想而知。
為了讓“醫者尊嚴行醫”,使醫生的勞動獲得應有的回報,SIMC采用“以技養醫”的方法,根據醫務人員的技術服務價值合理設定收費標準,并制定了嚴格的就醫流程。比如,規定每位醫生接診時間不少于15分鐘,全天門診量上限為30位患者,同時嚴格設定藥品占比在8%以下。醫生的個人收入只與診療活動相關,而與藥費、檢查費完全脫鉤。上述措施使醫生的勞動獲得相對合理的回報,能夠有尊嚴地從事治病救人的神圣職業。從近期就診反饋可知,患者在SIMC同樣感受到了滿意的就診體驗。
談到試運營成績,SIMC院長張澄宇介紹,自今年3月28日試運營以來,每周都有數十位患者通過提前預約的方式到SIMC門診就診,每周SIMC體檢中心還會為近百位體檢客人提供健康體檢服務。值得一提的是,在試運營期間,包括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臺灣等國和地區的醫療代表團對SIMC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與強烈的合作意愿。對于試運行2個月的情況,張澄宇院長認為:“醫院試運營情況比預想的好,醫院運營之初,我們不單純追求患者數量和體檢人數,也從未設定過任何業務指標,當前的任務是扎扎實實做好醫療服務工作,搭建公眾與醫療工作人員都滿意的醫療服務平臺,不斷提高SIMC的社會知名度、滿意度和美譽度,為打造中國現代大健康產業的知名品牌而努力。”
相關鏈接
1、正式運營當天信息
開設多學科聯合門診(由多點執業的婦產科專家、多點執業的血液科專家與SIMC本院肝病科專家組成);開展普外科、五官科等多臺手術;通過提前預約,SIMC正式運營當天免門診掛號費,每位醫生限號10個;5月28日~6月30日檢查費、住院費8折(檢查費、住院費在原價基礎上8折優惠,以門診付費時間或辦理入院手續時間為準)。
正式運營當晚,SIMC在該院舉行了簡短而隆重的慶祝儀式,儀式包括以下環節:SIMC責任有限公司董事長、百匯醫療集團領導、交大醫學院領導、市衛生計生委領導講話;兩位主刀醫生感言;醫療院長繆曉輝向合作醫院醫生代表贈送白大褂和聽診器。
2、患者就診體驗
“在國內就診享受禮賓式的人性化診療服務,還是第一次!”來自云南的一名患兒母親表示,6歲女兒兩年前開始出現不明原因咳嗽,曾在當地多家醫院就診,中西醫各種診療方法都用到了,仍然無法確診,癥狀時輕時重。幾經輾轉,通過上海的朋友得知SIMC的兒科醫生岳孟源。
經問診和查體,結合部分輔助檢查結果,岳醫生初步判斷患兒可能患有“過敏性哮喘”。由于過敏原特異性IgE篩查結果需要3個工作日后出報告,醫生與患兒母親溝通,當場預約3天后的復診時間。
患兒母親透露,因為孩子父親在國外工作的原因,她也曾帶女兒前往泰國醫院就診。“因為存在語言障礙,盡管有翻譯人員協助,醫護人員人性化服務意識也很強,但還是感到無法與醫生充分溝通,對治療方案不是十分信任。”
患兒母親坦言也曾去過異地一些大醫院,但這里與國內現有傳統就醫體驗不同,“沒有擁擠、排隊的現象,也沒有焦慮、急躁或無助的心情,面帶微笑、語音親切的護士全程陪同包括掛號、初診信息登記等每一個就診環節。在候診和等輔助檢查結果的過程中,孩子還可以在護士的陪伴下游戲,服務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