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9年10月15日 /美通社/ -- 近年來,中國宏觀經濟發展趨緩,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再加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創新科技的應用,人才愈來愈以更直白的方式呈現在企業面前:效能高不高,執行力好不好、敬業度可不可靠,都在大數據面前顯山露水。過去靠一種技能就高枕無憂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人才時時刻刻“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很有可能被替代的危機感才能“未雨綢繆”,持續學習、自主經營才是制勝人才競爭的王道。
近日,勞研院發布第五期調研《工作的未來:自我經營》,揭示出人才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并透露人才只有“自我經營,建立個人品牌”,才能杜絕被替代的風險。對此調研報告,亞太勞動力效能研究院展開了詳細的分析,總結分析了自主經營型人才的未來發展狀況與前景。
未來之勢不可擋
報告顯示,自主經營型人才在不同行業、不同性質企業發展雖具有差異化,但增長趨勢已經非常明顯,未來將占據主導地位。
自主經營型人才在各行業需求比較大,排序依次為互聯網行業,其次是智能制造業、金融業、倉儲物流業、地產業。
相比2018年,自主經營型人才在各行業的增長趨勢具有差異性。就增長幅度來看,依次為互聯網業、金融業、智能制造業、地產業、倉儲物流業。
就自主經營性人才增長的側重點,各行業有各自鮮明的轉型時期特色。
67%的互聯網企業表示急需可以同時駕馭“互聯網”和“垂直行業”的人才,62%的智能制造業表示急缺自動化知識、數據分析能力、創新力等綜合型人才。73%的地產業企業表示綜合型營銷人才為代表的自主經營人才暴增,74%金融行業企業表示跨金融、通訊、信息和IT等行業的高端自主經營型人才增長迅速。55%的倉儲物流業企業則偏重規劃咨詢、外向型國際的綜合型人才。
存在這種差異性的原因,報告指出,在經濟增速放緩、勞動力成本上升、企業面臨轉型關鍵時期的當下,企業的市場和業務量會明顯下降,各業務部門之間不斷進行整合,此時各部門的”專才“很可能會在人力資源的重新配置中無所適從;反而“自主經營型人才”卻將搖身一變,成為企業維持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而對于“自主經營型人才”重要性的認知和接受程度取決于這個行業本身的跨行業、跨學科融合度及各企業的轉型速度。
環境造就人才
企業對自主經營型人才的重要性及對經營發展的戰略性作用已基本達成共識。絕大部分企業(89%)都認為,是“不可忽視的,戰略性的”。
然而現實市場上的“自主經營型人才”現狀并不太樂觀,與理想中的人才結構想去甚遠。大部分(72%)企業認為“符合本行業自主經營型人才還是很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一是現行教育體制的問題,二是人才本身很多會傾向于職業化,固化自己的發展方向;三是企業本身沒有培養這方面人才的意識和相應制度支撐。
正如互聯網巨頭專家所言,我們都看清了人工智能、大數據成為這個時代的大勢所趨,也明白它對行業將是顛覆性的改變。然而,現實中這種綜合型人才,是有了需求才有相關專業的教育培養和體系機制、行業標準的逐漸建立。什么時候能形成基于科學分析基礎上的預測性教育和培養人才,將大大有利于企業的順利轉型和新興經濟的發展。
下載完整報告,請訪問http://pro64057b.pic42.websiteonline.cn/upload/57zy.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