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廣州2016年12月12日電 /美通社/ -- 在支持希望小學項目20年之際,寶潔公司以一部意義深遠的原創兒童劇開啟了促進中國鄉村教育公平的新嘗試。源自寶潔希望小學學生家庭真實故事的兒童劇《百合春天》今天在廣州成功首演。
沒有華麗的舞臺,也沒有所謂的明星大咖,但當燈光暗下來,伴隨著“爸爸媽媽,如果你們再不回來,我就長大了……”的臺詞響起,臺上的每一位演員忘情地演繹角色,臺下的千余名觀眾屏氣凝神,走進遙遠的湖南鄉村,跟隨劇中小主人公家庭的命運起伏而心情跌蕩。舞臺上下,自始至終都彌漫著一種令人動容的投入感。
將真實故事搬上舞臺,讓留守兒童發聲
為還債和供三個女兒繼續上學,湘西龍山興隆街鄉尖巖村3組的農民李天勇夫婦決定繼續外出打工,這個消息讓不到12歲的雙胞胎女兒湘湘、小雪和9歲的妹妹小百合震驚和憂傷……
《百合春天》的劇情本身源于發生在寶潔希望小學留守兒童身上的真實故事,劇中的幾位小主人公在現實中也都有著真實原型。故事講述了在志愿者的幫助下,留守兒童幫助父母開網店賣百合,從而將父母留在身邊的故事。伴隨著今天下午這部劇的首演,這或許也是第一次,留守兒童成為兒童劇的絕對主角,并將發生在遙遠鄉村的、普通家庭的故事呈現在人們面前。
樸素卻不乏張力的劇情,投入而飽滿的表演,以及穿插呈現的別具特色的鄉土文化…… 這雖然是一部公益劇,《百合春天》的觀賞性和趣味性卻絲毫不輸其他兒童劇。這當然得益于其強大的制作班底:創作及演出團隊來自北京第一家民辦非營利性兒童劇團——動動鞋子兒童劇團;執導的則是臺灣資深兒童劇導演薛美華女士。
借由將發生在留守兒童身上的真實故事改編成專業兒童劇并呈現在城市的舞臺,寶潔攜手這些優秀的兒童劇教育工作者們在試圖喚起人們對于留守兒童命運的關注和思考的同時,也嘗試著和留守兒童站在一起,去找到改變命運的出口。
戲劇與現實相融留守兒童的命運如何改變?
實際上,從搜集素材到打磨劇本再到上演的過程,也正是這部劇中的主人公原型李德祥及他們一家的命運真正被改變的過程。在寶潔和兒童戲劇的志愿者們深入鄉村采集故事的同時,也在現實中一點點幫助小主人公原型的父母通過開設網店售賣當地特色農產品卷丹百合來改變出門打工的命運。隨著劇情創作的展開,現實中的微信朋友圈營銷、眾籌及淘寶店嘗試也在同步進行。也就是說,劇中的情節,在現實中也在真實發生著。
這部百合大戲,某種意義上也正是寶潔對于這一問題解決方案的新探索——引入互聯網+公益,讓鄉村兒童的父母不再背井離鄉,從根本上改變鄉村兒童被留守的命運。
戲劇與現實相融,不僅為臺下來自12所寶潔希望小學的159名師生點亮了關于美好明天的更多憧憬,也讓臺下來自城市的大小朋友們深深觸動:那些來自遙遠鄉村的、平淡中卻不乏悲喜的故事不僅僅存在于舞臺上,而是真實存在于現實之中——甚至就在眼前。至此,對于他們來說,幫助留守兒童改變命運也不再是虛幻的遙遠命題。
就在首演現場,為了感謝大家的熱心捐助,李德祥一家特地從龍山縣帶來了自種的卷丹百合,回贈給來到現場的觀眾們。劇中幾位小主人公的原型也來到了首演現場,并在演出結束后與演員們一起亮相謝幕。
互聯網+公益開啟促進鄉村教育公平的新探索
“爸爸媽媽不走了,陪我們一起長大。謝謝你們!給我們一個完整的童年、完整的家!”這一發生在劇中的Happy Ending,也正在現實中的李德祥一家同步實現著。是的,與其努力地去安撫那些被留守的童年,不如徹底幫助孩子們改變被留守的命運。與其“受人以魚”地單向捐贈,不如“授人以漁”,讓他們的父母不用背井離鄉也能創建美好的生活。
“一個完整的童年、完整的家”才是真正改變鄉村兒童命運,促進鄉村教育公平的關鍵所在。
從20年前開始建設寶潔希望小學,改善鄉村兒童教育的硬件環境;到3年前將兒童劇引入鄉村兒童教育,用藝術滋養鄉村兒童的童年;再到寶潔希望小學項目進入第五個“五年計劃”的今天,引入互聯網+公益,探索支持留守兒童父母返鄉計劃的解決方案,從根本上改變鄉村兒童的命運。剛剛落幕的《百合春天》,只是宣告明天新的開始……
《百合春天》大戲,北京、上海巡演繼續上演中,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