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2019年3月12日 /美通社/ -- 天津開發區于家堡作為金融改革創新基地,不僅承載著越來越多的優質企業,也吸引了大量的創業者和居民。如今,優質的生活配套資源和便捷的公共服務環境逐步形成。用企業家和居民的話來說就是:國際化文教設施、大型商業綜合體,高端文體休閑場所,創造出一種“堡式”良好生活體驗。下面是一些具體案例,來一睹于家堡的頂配設施。
海河之畔的世界頂級音樂學術殿堂
天津茱莉亞學院是世界頂尖音樂學院美國茱莉亞學院第一個海外分校,位于于家堡濱海高鐵站西側,像一枚寶石鑲嵌在海河邊。學院占地1.85公頃,總建筑面積44965平方米,概算總投資15.3億元,建筑高度38米,地上6層,地下2層,除具備學院教學、資料閱覽、辦公、排練以及附屬配套設施等相關功能,還包括一個700座音樂廳,一個299座的演奏廳及一個250座的黑盒劇場。
學院于2017年4月正式開工,計劃2019年9月開學,2019年秋季預科項目在天津音樂學院北校區開學,2020年秋季預科和研究生項目全部遷至于家堡新校區,美方師資由美國茱莉亞學院派出教師及全球招聘的著名藝術家、學者組成。天津茱莉亞學院將作為美國茱莉亞學院在亞洲招生面試的唯一考場,同時每年組織世界知名藝術家舉辦150多場公開表演,讓市民欣賞到更多豐富多彩的高雅藝術。
“足不出戶,購遍全球”
依托海河兩岸風光,城區景觀、歷史文化遺產,于家堡商業街區、寶龍城市廣場、百仕匯、海昌商業街等一批重點商業吸引了時尚購物、休閑娛樂、商務餐飲等多元業態入駐。
聞名京津兩地的于家堡環球購商業街于2015年正式開業,至今已運營了近4年,為周邊辦公人群及居民提供了優質的商業配套資源。環球購由地下環球購商業街、汽車文化主題公園一期、21堡子里文創社區及18濱河觀景娛樂、15運動主題體驗活動中心五塊區域構成,在于家堡為消費者營造出了“足不出戶,購遍全球”的消費氛圍。截至2018年底,于家堡環球購接待來訪考察人員及消費者累計650萬人次。利用跨境電子商務創新政策建立的環球購跨境貿易產業園,2018年“雙十一”當天實現單店線上銷售240萬元,系統日處理訂單12000件,跨境倉儲11日-15日分揀包裹54萬余件。
位于響螺灣東側的濱海萬達廣場于2017年12月開業,總建筑面積46.62萬平方米,其中大商業建筑面積16.50萬平米,租賃面積10.71萬平米。目前已吸引200余家品牌入駐,進一步挖掘了于家堡周邊的消費能量,引領了區域消費模式升級。
文體發展交相輝映
距于家堡環球購僅3公里處的濱海新區文化中心,是具有科技、展示、教育等多元功能的綜合性文化商業區,總建筑面積31.2萬平方米,自2017年10月1日建成起便迅速成為“網紅”地標,中心內的“五館一廊”各有千秋,讓于家堡及周邊居民“有地兒可去”,極大的豐富了居民百姓的文化生活。
其中,濱海圖書館總建筑面積3.37萬平方米,層層疊疊的露臺設計給人視覺上的震撼,設計立意“濱海之眼”和“書山有路勤為徑”,被稱作是顏值與內涵兼具的網紅圖書館;濱海美術館2018年舉辦高端藝術展覽31場,公教活動100余場次,總計服務人群31萬余人次;市民活動中心策劃組織大型賽事、講座、惠民活動等166場,約15萬人次參與活動;濱海演藝中心全年演出劇目80場次,演藝團隊保障演出及執行活動累計120余場次;文化中心商戶數量已經從開館時的38家新增至65家,其中2018年度新簽約品牌17家,簽約面積1592.48平方米。
2018年,濱海文化中心總客流量突破313萬人次,共接待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577團次,累計2萬余人次,使濱海文化中心成為新區乃至天津市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位于響螺灣的氣膜體育館是天津市首座氣膜體育館,體育愛好者可以在無眩光照明、防霧霾空氣凈化系統、全年恒溫的“氣球”里進行體育鍛煉;響螺灣極地海洋館西側空地建成了占地面積約2.7萬平米的響螺灣體育廣場,利用材質和造型的變化營造了足球場等競技區和器械健身健康舞廣場等休閑娛樂區,滿足了公眾不同層次的體育需求。位于響螺灣的天津海昌極地海洋公園于2010年開始營業,是以極地海洋文化為主題的大型開放式旅游景區,同樣為百姓的休閑娛樂和親自出行提供了另一個選擇。
生態宜居理念全覆蓋,收獲“堡式健康”
2010年6月,于家堡金融區被列為APEC首例低碳示范城鎮。對區域內的能源、交通、地下空間、建筑、景觀、施工管理等各方面進行統籌低碳設計。
低碳能源,區內規劃有8個能源中心,以集中供能的方式取代了在單體建筑物內設置供冷供熱機房的傳統模式,比傳統供冷模式節能近25%;
低碳交通,“倡導公交、鼓勵步行”。地面道路采用窄街闊密路網的規劃,輔以慢行交通體系,地下空間連接于家堡的濱海高鐵站至區域所有樓宇,實現地鐵、公交、自行車和人行系統的無縫換乘,低碳交通比例達80%以上;
綠色建筑,按照中國綠色建筑標準和美國LEED標準進行建筑規劃,綠色建筑覆蓋率達到100%,且二星級以上約70%以上,建設真正意義的綠色城區;
低碳施工,開展低碳施工技術研究,編制低碳施工導則,指導施工組織設計,提高人員低碳意識。同時,建設“建設者之家”,長期使用,降低能源和物資消耗;
低碳景觀。結合地形地勢和路網規劃,呈現沿河景觀、開放空間、中央大道綠化帶,同時積極探索立體空間綠化,建設屋頂菜園、屋頂花園等,綠化面積接近30%,降低了城市熱島效應和區域總體能耗水平;
地下空間,集約利用土地資源,規劃地塊紅線內四層地下空間,近400萬平方米,設置地下車行系統、人行系統、商業系統、共同溝系統、軌道交通系統,串聯區內主要道路、建筑、景觀,較大限度保障低碳出行,避免建成后的反復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