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GDP年均增長9.6%,每年安排產業發展資金超百億元
北京2025年9月5日 /美通社/ -- 9月4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一把手發布?京華巡禮"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北京經開區對外發布, "十四五"期間,北京經開區作為首都唯一的國家級經開區,在綜合經濟實力、科技創新能級、產業服務生態、綠色宜居新城建設等方面均取得顯著突破。數據顯示,五年來,經開區GDP年均增長9.6%,今年上半年增速居國家級頭部經開區第一;每年安排產業發展資金超100億元,共惠及主體3.3萬家次;現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5家、全市占比15%,各類人才總量近40萬名、每年保持8%以上增長。
綜合經濟發展實力邁上新臺階,"十四五"期間GDP年均增長9.6%
北京經開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王磊介紹,經開區堅決扛起經濟大區勇挑大梁的責任擔當,有力支撐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十四五"以來,經開區多項經濟指標表現亮眼,GDP年均增長9.6%,總量突破3600億元,今年上半年保持12.3%高增長態勢,增速位列國家級頭部經開區第一,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超15%。
經濟發展能夠跑出"加速度",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核心引擎。作為全市高精尖產業主陣地,北京經開區始終堅持"國家所需"與"亦莊所能"相結合,以國家戰略為牽引,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方面,主導產業集群能級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汽車和新能源智能汽車、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生物技術和大健康四大主導產業產值合計超5600億元,"十四五"以來年均增速8%,占工業總產值比重保持在90%以上。另一方面,未來產業占據先發優勢,人工智能產業集聚企業500余家、產業規模超600億元,創新打造"模數世界"人工智能新質產業社區,建設京內最大單體算力中心、規劃算力超3萬P;機器人產業集聚企業近200家、產業規模超百億元,打響機器人"半馬"的全球第一槍,實施萬臺機器人創新應用計劃;商業航天產業集聚企業170余家、產業規模超300億元,區內商業火箭企業集聚度達到全國75%,商業互聯網衛星企業集聚度全國最高。
五年以來,經開區工業總產值總量突破6000億元、全市占比25.8%,以北京1.37%的土地貢獻了近40%的工業增加值;上半年增長15.6%,其中高端汽車、集成電路、電子信息等主導產業均增長20%以上。同時,發展動能不斷積蓄、增長潛力逐步釋放,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超28%,連續三年保持千億投資強度,工業投資總量、增速均位列全市第一;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8.8%,總量保持全市第二。
科技創新能級實現新跨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全市總量15%
王磊透露,作為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平臺,經開區充分發揮創新策源地和產業承載區的雙輪驅動優勢,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具體來說,創新型企業集群不斷壯大。現已初步形成"單項冠軍—隱形冠軍—小巨人—專精特新—創新型中小企業"以及"獨角獸"、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等創新梯隊"雁陣式"發展格局,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386家,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8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5家,全市占比15%,獨角獸企業19家。
研發創新平臺機構集聚。共有市級以上研發機構400余家,其中國家級研發機構27家。聚焦主導產業搭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超過70個,共性技術平臺超過30個,中試基地超過10個,概念驗證平臺和創新聯合體平臺9個。成立院士工作站8家,掛牌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9家園區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
前沿創新成果加速涌現。2024年,全年發明專利授權數7779件,年均增速47.8%;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7萬余件,年均增速30.8%。PCT申請量達到1174件,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排名第一。先進級智能工廠47家,數量居全市第一。推動"三城"科技成果向"一區"落地,近年來累計承接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超千項。
全域場景創新助力成果產業化進程。自動駕駛示范區實現8類應用場景全面示范,近1200臺自動駕駛車輛運行里程超過4000萬公里;全球首家具身智能機器人4S店、首家機器人主題餐廳正式開業,打造沉浸式智能消費新場景。此外,經開區將在醫療健康、制造等領域打造標桿應用,持續建設城市級工程試驗平臺,以人工智能應用創新帶動技術迭代,全力幫助企業提升產業化落地效率。
產業服務生態彰顯新活力,每年安排產業發展資金超百億元
王磊表示,為支持企業發展壯大、創新成果落地開花,經開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始終堅持"小政府、大社會、專業化"原則,充分發揮"六區"政策疊加優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構建親商宜商服務體系。
聚焦產業生態聚能增效,經開區打造了精準有效的政策支持體系,"十四五"以來出臺支持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政策近70項,每年安排產業發展資金超100億元,惠及主體3.3萬家次;市場主體總量增長近4萬家,規上企業數量增長730余家;全國首創亦企服務港集成服務管家模式,構建"亦企辦"企業接訴即辦新模式獲全國推廣。特色產業空間加速釋放,探索工業用地復合利用、彈性增容等機制,進一步集約用地資源,提升產業承載空間;建設特色產業園區,打造了國家信創園、國際醫藥創新公園、機器人產業園、北京火箭大街、"模數世界"新質社區等一批高能級空間載體。產業金融體系不斷完善,推動銀行授信萬億,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打造"產業升級基金+科創基金+種子基金+人才基金+市場化子基金"的基金體系,"十四五"期間建立200億元政府引導基金,與五大行建立起300億元以上AIC基金,撬動社會資本超2000億元,"十四五"以來轄區企業年均獲投金額超百億元。
聚焦深化高水平開放合作,亦莊綜保區作為全國首個以新質生產力發展培育為主題的綜合保稅區,預計9月封關運行;率先推出全國首個區級數據出境負面清單實施意見,落地全國首家細胞治療和基因技術研發外資企業,推進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企業納入海關監管"白名單",支持區內銀行開設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累計16項制度創新案例在全國或全市復制推廣,30項政策納入國家試點范圍。"十四五"期間預計累計完成實際利用外資超40億美元,外貿總額突破萬億元人民幣,技術進出口合同總額年均增長60%以上,落地外資研發中心超百家。
綠色宜居新城展現新面貌,人才總量每年保持8%以上的增長
王磊介紹,經開區是一座年輕的城,也是一座年輕人的城。經開區始終將人才作為支撐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不斷提升人民生活的高品質,不斷完善城市服務功能。
目前,經開區擁有各類人才總量近40萬名,每年保持8%以上增長,其中45歲以下青年人才近70%,人才貢獻率達69%。為構筑人才"蓄水池",經開區發布北京市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示范區(亦莊)"十大行動",迭代升級"人才十條"2.0+政策,設立10億元科技人才發展專項資金、首期規模2億元人才創業投資基金,分級分類建立重點用人主體目錄,構建青年人才住房支持體系,打造"亦城亦家"服務品牌,累計籌集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超過2萬套。
"我們希望將北京亦莊打造成新時代青年創業第一站,通過聚資源、降成本、優服務,為青年人才的辦公、住宿、研發、經營和投融資提供更加友好的環境,持續提升北京亦莊的人氣和活力,全力打造最具吸引力的青年創新創業集聚區。"王磊說。
在強化硬支撐的同時,經開區也在做優人才發展"軟環境",將"以人為本"的理念放在突出位置,以更加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務、更具特色的科文融合業態、更加綠色的城市生態環境,構筑近悅遠來的人才集聚高地。例如,人大附中、十一學校、北京二中等優質教育資源落地,累計新增基礎教育學位超過1.6萬個,總量達到2.8萬個;舉辦"泡桐花節""電競狂歡節"等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打造麋鹿系列"科普+消費"新場景,即將舉辦2025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GT世界挑戰賽等重量級活動;建設"小而美"的口袋公園,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超97%等。
王磊表示,展望"十五五",經開區將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以服務落實國家戰略、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主線,以產業煥新、城市更新、機制創新為抓手,加快打造新質生產力典范區、國際一流高端產業綜合新城,為首都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大的亦莊力量。